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数码 > 正文

声称甩iPhone7几条街的华为P9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6-05-20 15:29:05 所属栏目:数码 来源:百万庄的小星星
导读:连续四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开始爆发式的增长:2011年2000万、2012年3200万、2013年5200万、2014年7500万。2015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达1.08亿部,成为首个

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追求“零缺陷”逐渐成为华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一年前,在华为荣耀手机的一次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发生了极为罕见的轮胎起火,导致集装箱内部分手机受到影响,按生产检验标准不良率仅有1.4%,良品达到98.6%。即使是这1.4%的手机仍然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手机,只是有可能用过一两年后出现问题。不过,荣耀依旧选择了将价值2000万元的1万多台手机全部销毁。

在华为P8上市时,华为超窄边框采用的点胶工艺经过测试发现,手机使用几年后有可能出现问题,仅因为这一个小问题不达标,华为不惜以整个销售链的供货作为代价,坚持将产品报废。据余承东透露,仅此一次大概就损失了四个多亿,连带的经济损失可能有十几个亿。

为了养蚕宝宝,先种桑树

何刚担任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已经有4年多时间,在他看来,智能手机业务和以前运营商业务有很明显的不同。运营商业务首先讲战略,战略上要和运营商匹配,匹配后事情就很容易落地。而且运营商业务不是那么急迫,更多是想清楚方向,论证一个方案需要一两年。但手机业务最大特点是快,“没有人等你,就像海鲜一样”。

“运营商业务,永远有人踢你的屁股,客户会骂你几句,要求赶紧改进。手机业务,没有人踢你屁股,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做手机以后,何刚感觉压力更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用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最终要汇集成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2015年,华为手机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2015年12月18日,华为官方宣布,华为旗下手机全球出货量突破1亿台。

相比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米却没能完成2015年的预定目标。小米董事长雷军曾在2014年预测,小米2015年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1亿部,但2015年3月后又将目标下调至8000万到1亿部。最终,2015年小米未达到8000万部的出货量目标。尽管如此,但小米强调,在中国市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小米排名依然第一。

就在市场还在争议2015年究竟谁才是国内市场份额老大的时候,一些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对互联网手机模式产生质疑。

分析人士认为,最初小米凭借营销模式和用户体验赢得了消费者,但随着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小米模式,小米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而核心技术不明显,增长瓶颈不可避免。

即使是同样主打互联网品牌的华为荣耀系列,在荣耀产品线总裁赵明看来,华为的路径与纯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同。

“80%甚至90%的互联网手机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供应链管理体系。”赵明近期在媒体上表示,国内有很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可以在高通、联发科的芯片平台上开发出各种配置的手机,而且他们还可以帮你采购、管理上千种物料,生产出配置不错、低成本的手机。这样互联网公司不需要自建专业的研发队伍,时间短、成本低。

在他看来,走捷径的产品,生命力并不长久。在这种模式下开发出来的手机,只是把高参数的元器件拼凑在一起。事实上芯片、摄像头、屏幕、天线、指纹识别、电池等等元器件都需要非常专业的软件、算法优化调整,才能达到拍照、待机时间、反应速度的最佳效果。

而这些软件、算法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团队、研发资金去用足够的时间积累,互联网公司在这里都是空白,第三方公司也提供不了。

“这是战略选择的问题。”赵明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战略是营销,靠高配低价手机构筑运营和商业模式,企业更擅长靠发布会驱动。当一款手机因为质量问题曝光太多、卖不动之后,赶紧再出一款新手机,“他们本身的模式就没有多少利润,更不可能为研发、售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预留成本预算。而且,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环节,消费者并不直观可见,所以也就被企业有意无意回避掉了。不打破这种模式,不可能做出来伟大的产品。”

整个华为对互联网模式的理解都保持谨慎。任正非在近期接受的一次媒体采访中谈到,“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就是锄头,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经济。”

他也多次提醒华为,不要有那么多的互联网概念与冲动,踏踏实实地用互联网的方式去优化内部运营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平台更重要。

任正非喜欢把华为的这种文化总结为“傻文化”,华为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就是按简单道理去“傻投入、傻干”。但任正非反对盲目的创新,反对为创新而创新,“我们倡导有价值的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与管理体系的‘傻投入’,就不会有真正的产品与市场的竞争力,就只能靠低价和打价格战。”

这种服务运营商时代的“傻文化”,转战到了手机的公开市场后,并没有改变。

对于华为人的这种特点,何刚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我们Mate系列手机产品经理杨帆有一天拍了张照片,在家里种了棵桑树,我问,你种桑树干吗,他说我准备养蚕宝宝。”何刚大笑,华为的产品经理,为了养蚕宝宝,先种桑树,“就跟华为公司,为了做手机,先做芯片一样。”

坚持自己研发处理器,被视为手机往中高端走的一块基石,也被视为华为手机能越走越远的核心优势。包括联想在内的很多公司都没有去尝试。原因无他,投资巨大,但结局难料。

“华为很早就开始给运营商做芯片,从1993年就开始了。”何刚说,做芯片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有些芯片买不到,或者非常贵,但后来发现,把核心算法集成到芯片后,一方面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能保证信息安全,“到智能手机阶段我们发现,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就会千人一面,那你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2011年,华为做出K3V2芯片,2012年年初用于新上市的D2。尽管D2设计不错,但因为K3V2处理器发热严重,拉低销量。但是,自研芯片打中高端战略在华为一直坚持着。

此后,华为基本每年推出一颗芯片。在K3V2之后,做出了麒麟910芯片。再之后,研发出930,作为华为第一个64位的8核处理器,用于2015年推出的P8手机,销量达到600万台。而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8和最近上市的P9搭载的是最新的麒麟950系列芯片。

“板凳要坐十年冷”,用来形容华为对芯片的坚持再合适不过。华为从1991年开始成立ASIC设计中心,足足等了22年,麒麟910才开始规模商用。

“我们自己做芯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在芯片里做进去。因为我们有做芯片的能力,也集成了大量算法,比如双摄像头算法、指纹解锁算法,大量算法集成进去,使得我们在手机特点上会越来越好。”何刚坦言,刚开始做芯片确实做得很差,但坚持下来的好处就是,积累可以不断持续,“一代又一代地做,一定会越做越好,而且有机会超越别人。如果我用别人的东西,永远没机会超越。”

必须自己掌握核心,在何刚看来,这点至关重要,“否则你就是个表面上的加工匠,而不是真正设计手机的人。”

芯片能力的提升,在华为内部,也来自于给运营商做芯片技术的积累,“我们把他们最好的部分拿过来,就变成了我们的处理器部门。”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