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甩iPhone7几条街的华为P9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早在2010年,华为就开始试水以自有品牌IDEOS发布了一款安卓手机,在智能机还处于很早期阶段的情况下实现了300万的出货量,算是不错的尝试。不过走低价路线未能创造利润上的佳绩,IDEOS最终缺乏内部支持,迅速淡出人们视线。 第一次试水反响平平。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回忆,当时收获更多的是怀疑而不是掌声。“分析人士质疑B2B公司能否在B2C市场站稳脚跟,因为那时没有一个品牌能够在B2B和B2C两个市场取得成功,几乎成了这个行业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通病。” 2012年,华为再次推出智能手机P1,2999元价位,先是在美国发布,而后才在中国上市,冲击中高端。后面又推出D2,售价3999元。 这两款手机的产品经理杨帆回忆过当时的忙乱,“智能机的元器件供应商跟功能机完全不一样。做功能机用10多个新器件,做P1的时候,一下子上升到50个,到处都是漏洞,我们像个救火队员。” 这两款手机当时都被华为视为进军高端智能机的希望,不过由于在交付节奏、渠道策略、定价机制方面的种种问题,P1、D1两款机都卖不动,售价跳水后,销售仍然惨淡。紧接着推出的P2、D2手机,同样不理想,Mate1、Mate2也反应平平。 余承东的战略遭到了怀疑。在从运营商市场向公开市场的转型中,华为究竟要以低端机,还是高端机来切入市场? 何刚也曾经疑惑过。“当时轮值CEO徐直军严肃地给我上了一课,他说,要打华为品牌,就必须要有华为品质。”何刚说,当时自己争辩,消费者对低端机的要求低一点,能不能比高端机稍微差一点。而徐直军的回答是,“宁可把你们的手机业务关掉,也不允许打着华为品牌,做出来差的品质。” 半路杀出个小米 2年的突围,没有杀出一条路。谁也没想到的是,小米在这个时候成功了! 2011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小米1,以不到2000元的价格提供智能手机入门级产品,开启了互联网手机时代。小米1当年的出货量就达到30万,随后几年分别达到了719万、1870万、6112万。 跟做白牌手机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代工经验并拥有完整供应链体系的华为相比,“什么都没有”的互联网品牌小米,却在2012年靠营销打开市场,成为改变中国国产手机市场格局的那条“鲶鱼”。 由小米引爆的互联网思维、极致的用户体验开始成为席卷行业的旋风,雷军被奉为“雷布斯”,成了智能手机领域的神话人物。 和许多传统企业一样,华为不得不正视这场互联网手机品牌掀起的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得不研究小米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了关键入口。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无论是传统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开始疯狂投入资源,制造智能手机。 2013年,中国市场上市的智能手机新机型为2288款,即平均每天6款。而在此前的2011年,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居然高达4744款。 “进入这个行业几年后,我们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智能手机市场不仅毫无性感迷人可言,实际上异常血腥。即使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科技公司也不得不为盈利苦苦挣扎,很多公司在亏损。一些业界大鳄在竞争中轰然倒下,许多品牌已经销声匿迹。”张晓云在近期的演讲中,用这样的文字描述这个“血腥的市场”。 小米引起的行业扰动在华为内部也产生了争执。认为应该全力进军互联网手机的一方认为,要全力转型互联网销售,避免被小米甩下。而另一方要求坚持传统,认为电商终究只会占据市场5%到10%的份额,微不足道。 华为最终的决定是,传统渠道和电商两匹马并驾齐驱。2013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决定将荣耀品牌独立出去,主打互联网手机品牌,全面互联网化。 “华为+荣耀”双品牌的确立终于换来了华为手机销量的大爆发。 2013年推出的大屏手机P6让余承东第一次看到曙光。这款机器4.7英寸屏幕,主打纤薄,厚度只有6.18毫米。“P6应该是我们转向成功的第一步。”何刚说,这款定价2688元的手机在全球卖了400万台。因为P6的成功,消费者业务获得了集团的嘉奖令。 而真正的“爆款”则是Mate7的出现。2014年,华为针对商务人群推出主打6英寸大屏、指纹安全和4000毫安电池长续航能力的Mate7手机,最初华为预设销量是200万部,上市后走俏,一度卖断货,很多人愿意花钱等待,或者愿意加价去买。结果,一机难求没有成为阻碍,反而刺激了市场饥渴,放大了影响力。 在2014年10月之后的一年里,Mate 7一举卖到700多万部。“这个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我们自己当时预期也有一两百万,没想到实际结果翻了好几倍。”高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当时是Mate7手机的PDT(产品开发团队)经理,Mate7爆款之路的秘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坚持方向、做到极致。 “Mate1和Mate2这两个产品由于种种原因没卖好,但我们相信大屏机的消费者群体一定在那。”高明说,产品开发团队反思后认为,除了大屏,仍然要从产品角度做得更精致。 改进朝着更精致的方向推进。指纹解锁技术在当时还没有被市场广泛认可,而苹果手机第一代指纹解锁是在0.8到1秒之间完成,而且需要分两个步骤,先点亮再解锁。高明带领团队在探索,华为应该如何定义这个功能? “我们开始提出的目标就是解锁要快,一开始就设定了0.5秒的目标,然后就要求每个团队去分解,从材料的灵敏度到软件的处理。每个团队都去分解和优化,再回来跟我汇报,有没有做到极致。”高明说,靠着这种观念和执行力,最后实现了0.5秒一步到位的解锁。 “极致化、做精品,如果现在总结Mate7为什么大卖,就这么简单。”高明是典型的技术男,对产品的总结直白、不绕弯子,“当时公司也反复强调做精品,少生孩子,优生优育。” 这种对品质的打磨和追求,用今天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华为人自己看来,是在一次次追求“零缺陷”的过程中打磨出来的。 余承东最近分享过一段华为的往事:31岁的他收到了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个“奖品”——一块不合格的电路板。2000年9月,华为研发系统在深圳市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呆死料”大会。任正非把由于工作不认真、测试不严格、盲目创新造成的大量废料,当作“奖品”发给相关产品的负责人,激发他们对质量不合格的强烈羞耻感。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