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数码 > 正文

声称甩iPhone7几条街的华为P9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6-05-20 15:29:05 所属栏目:数码 来源:百万庄的小星星
导读:连续四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开始爆发式的增长:2011年2000万、2012年3200万、2013年5200万、2014年7500万。2015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达1.08亿部,成为首个

“我们和很多海外运营商的高层有过直接的沟通,他们都认为卖得太便宜了。”何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华为最初也有所犹豫,是应该全系列产品都上徕卡摄像头,还是只拿出一款高端机型配徕卡,在听取了运营商意见后,最终决定在全系列产品都上,“这样能更清晰地让消费者感受到品质的提升。”

在P9发布后接受采访时,余承东毫不谦虚地判断,P9把下半年将会上市的iPhone7甩出好几条街,“整整领先了半年,iPhone7续航能力不会超过我们,拍照能力不会超过我们,我们比对手领先半年推出更好的产品,我认为价格定得过低了。”

声称甩iPhone7几条街的华为P9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5月13日,北京一家华为零售店里展示的上市不久的华为P9系列手机。

图|IC

转型阵痛

在何刚的预计中,P9的出货量应该不会少于1000万台。对于华为手机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的任务,P9是关键的一步棋。

在不少人眼中,联想、小米一直难在中高端手机市场有所作为,而更多主打互联网概念的手机一直没有真正走出价格战的泥潭,当前“肩负着国产智能手机希望”的已经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华为。

很难想象,在四五年前,华为手机在整个集团业务中还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位置。

任正非1987年创立华为,以2.1万元资本起家,从6名员工发展到17万名员工,2015年销售额达到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近60%来自海外市场。华为的产品已销售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在通信领域,华为曾击败了拥有百年辉煌贝尔实验室的巨头朗讯。2013年,华为营收首次超过全球电信巨头爱立信。旗下的无线、传输、核心网、数据通讯、业务与软件等传统领域都是全球通信业的领军者。

但长期低调的风格引发了海外对华为背景的各种猜测,这种猜测甚至引发了美国国会在2012年对华为的调查,并将华为阻挡在美国主流市场之外。从那时起,华为逐渐通过媒体与外界沟通,轮值CEO陆续接受了外界采访,创始人任正非也开始在一些公众场合露面。

从成立之初,华为就一直靠B2B(企业对企业)业务安身立命。在这种业务模型下,华为主要向运营商提供基站和交换机,客户并非终端消费者。

“五年前的你对华为一无所知很正常,除非你是个地地道道的技术控或者中国人。”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在近期对伦敦商学院的一次分享上提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信网络供应商,服务着世界1/3的人口时,消费者对华为还是知之甚少。

其实,严格来说,2011年以前,华为并非没有消费者业务。事实上,华为并非手机制造领域的新兵,从2003年左右开始,华为就一直在为运营商生产白牌手机(没有牌子的手机)。

这种模式下的手机制造,仍然延续的是B2B的思路,运营商是其主要客户,运营商依据他们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制定出手机规格,交给华为定制生产。

“完全是面向运营商,运营商要什么,我们卖什么。运营商要的是又便宜,规格还高。”何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近十年时间里,华为积累的一直都是生产低端手机的经验。

早期的时候,这种模式很成功。在2006-2008年间白牌手机的生产一度为华为终端业务贡献了很多利润。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采用不做品牌的模式和运营商合作的价格不断走低,产品规格相反不断提升,导致收入利润越来越微薄。

转机发生在2011年。何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底,华为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在三亚开会。任正非在会上明确提出把最终消费者作为公司客户,确定了要面向B2C转型,而且确定了转型要逐渐面向中高端。

整个华为的业务架构,随着模式的转变,也做了根本调整。2011年,华为改变了沿袭多年的组织结构,将公司的业务部门重组为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大业务集团(BG),每个业务集团相对独立运作,直接面对自己的客户。

余承东从这时开始坐镇消费者业务,担任消费者业务的CEO。

在通信行业,余承东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人物,以敢言著称的他被同行业称为“余大嘴”。因为耿直率性的个性,他经常口出狂言,在一直奉行低调行事风格的华为,这种风格绝对算是个异类。

从炮轰苹果、三星,到HTC、联想,凡是手机厂商,没有余承东不轰的。余承东也曾多次因口无遮拦而惹来“麻烦”。任正非有一次在内部会议上,开玩笑地说:“华为最会吹牛的就是余承东。” 对大嘴的称呼,余承东自己解释:“我确实没有吹牛,顶多就是不谦虚。”

余承东主持消费者业务后,很快给何刚打了一个电话,邀请他过来负责手机业务。在接到电话后,何刚没有任何犹豫,当时在电话里就答应了。而在一旁的妻子听见后,非常不理解,赶快追问,“为什么这么快就答应了?”

妻子的不解事出有因。何刚是西安人,1998年入职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用他自己的话说,2011年正是无线产品“活得最好的时候”。

面对妻子的疑问,何刚解释,公司准备用新的思路来做手机,他决定去挑战一下,“那时候华为人都不用自己的手机,很多人用的都是苹果手机。”

做手机这个念头,让何刚很兴奋:“也许有一天我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你看,身边人都在用华为手机,爸爸就是负责华为手机的。”

刚到手机部门后,何刚却发现,华为的手机产品在出货后,都是通过合作伙伴提供服务,而非直接面对消费者。

“跟运营商合作,是按一定百分比提供备机,由运营商自己做服务。”何刚说,这种模式下,很多研发人员,包括销售人员脑子里都产生了一个观念:卖完就结束了,跟我没关系。这显然不是B2C的做法,消费者的抱怨在运营商那边就拦住了,华为作为手机生产商,基本接触不到消费者。

这种状态让何刚很吃惊:“华为做了将近10年手机,竟然是这样的状态。”

余承东坐镇终端后,开始对手机产品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定砍掉3000万部低端智能机和白牌机业务,超过上一年总出货量的一半。目的是为了走出运营商渠道依赖度过高而陷入的低利润泥潭。

“当时很多销售公司都在打电话给余总,说又丢了一个订单。”何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就咬着牙硬挺,丢就丢了,“我们就做华为品牌,你要就卖这个,不要就算了。”

近十年积累的白牌机产能近乎全部拿掉,这种激进的做法在华为内部也遭到了很多怀疑。余承东的大刀阔斧惹来巨大争议,隔三差五就得到董事会做说明,还经常传出被下课的传闻。

在决定面向公开市场做华为品牌手机后,余承东和整个消费者业务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