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小时代
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如火如荼,只是一个真正大时代到来的前奏。 你没看错,是小时代,还不是大时代。 进入2013年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消息源源不断:阿里和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阿里小贷和内测的信用支付、微信的微支付、腾讯基金超市、财付通和长城证券合作成立网络券商、新浪推出微博钱包、京东发力供应链金融和P2P …… 各家互联网巨头纷纷以一种低调而又迅猛的姿态快速渗透到中国的金融业中。 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强势来袭,受到震动的传统金融业也不甘示弱。民生银行股东成立民生金融电商,推动小微金融;平安集团以众安在线、陆金所、和Ebay合作上演互联网金融组合拳;招商银行推出首家“微信银行”;各大基金、保险公司亦开辟网购旗舰店 …… 一时间各种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圈子层出不穷,仅在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就有“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和“互联网千人会”宣布发起成立。学术界已经有人提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两种金融模式,并列为第三种叫互联网金融模式;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为代表的高校还设立了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尽管如此,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如火如荼,仍然只算是一个真正大时代到来的前奏——目前所看到的种种模式和实践,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互联网金融”吗?这些模式和公司是否会经历如团购般的洗牌和重整?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背后的逻辑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一场丝逆袭战开始上演。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价值来自用户,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通过互联网桥接巨量的用户,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当银行们发现,曾经的“二八”法则中拥有80%财富的20%用户,难以实现更多更快的增长,他们开始希望通过互联网反向操作,去撬动80%的长尾市场。 “这些年,互联网上有很多颠覆传统行业的案例,金融行业大家现在也都在说惧怕腾讯、惧怕阿里,其实他们真正惧怕的是互联网。”阿里金融胡晓明说。 先来看看互联网的属性和优势,首先是在大平台上拥有线下难以企及的流量和用户;第二是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三为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以及拥有分享、开放的组织形态和思维。 而金融机构的核心,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要素,定价、信用、风控。其中定价是根本,在定价基础上可以形成信用体系,进而吸引资金,并通过风控实现资金配置,形成良性循环。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满足金融最核心的定价要素。同时,在金融机构过剩和金融服务缺乏并存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通过对目前长尾客群的服务,将很容易培养客户黏性,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对传统金融形成逆袭。 互联网和金融的碰撞也引发了不同的模式和验证路径,一方面可以以互联网为工具提升传统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是以互联网的技术、大数据为基础进行风险定价,形成信用体系。 目前可以看到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很多,大致可归为三类: 一是渠道开拓型,也就是赚做渠道的钱。比如传统金融产品的渠道互联网化,风口浪尖的余额宝就是典型代表;华创证券、方正证券在天猫开办旗舰店,销售咨询产品、理财咨询等服务,国泰君安证券设立的网络金融部等等;再有一些创业公司,如融360、好贷网等,通过搜索引擎对接银行贷款产品和用户两端;移动应用铜板街则是一款聚合各种理财产品的平台,实质仍为“渠道生意”。 二是运用大数据,赚数据分析挖掘的钱。“互联网金融可以借助大数据挖掘和信息流优势,实现客户服务的精确定位和无缝推送,通过信息优势实现融资功能的完善,补充现有金融体系。”国泰君安袁煜明分析师表示。 最著名且独一无二的代表就是阿里小贷。其拥有阿里闭环生态系统之内所有商户的所有的交易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自动准确地为其风险定价,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为阿里生态体系内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而另一个非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一家从事跨境汇款业务的公司 Xoom,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每一笔汇款的流向情况,当个别交易有异常变化时,计算机将自主启动报警程序。 三是信用风险平台,这种模式承担的风险更大。但其最大程度的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及货币发行体系、投融资功能,更贴近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比如以宜信为代表的P2P网上借贷平台、点名时间的众筹模式等等。 其实对于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来说,也有颇多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一部分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金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会颠覆传统金融,但更多人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体系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使渠道成本更低,运营效率更高。 从上述众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来看,陆金所副总经理黄黎明认为,这些似乎并不具备“颠覆性”。“把传统的金融模式和产品搬到网上,更像是一种金融渠道的补充和优化;第三方支付已经做的很成熟了,并需要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公司的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合作还是互补的关系;P2P和众筹,本是传统金融体系看不上的业务,风险又高,很难说这个业务会发展成什么颠覆性的东西。“他说。 “颠覆的大时代来自哪里?一是技术革新,一是全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未来猜想 毫无疑问,“真正的互联网金融”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 就像社交网络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它的出现让生活、工作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链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延展出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否有据可循? 于是有人提出,会不会出现社交网络交易所?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早期的facebook在没有正式上市之前,在网上自己曾经卖过“自己的股票”,很多不是facebook的机构投资者、8亿网民都要买它的股票——不通过美国证监会。当然结果没有被美国政府允许。但至少在社交网络上,存在形成股票交易市场的可能。 来自社交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设想不止一种。黄黎明还推演了另一种未来场景。在一个亲子社区,大家在上面交流育儿的经验。其中有一两百个人都在同一年生了小孩。如果大家倡议每人拿出一万元,这个钱可以投资到相对稳定的国债和定期存款,以换取收益。更关键的是,一旦其中某一个孩子的父母出现意外,将从这笔基金的本金或收益里拨款,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没有,则大家分享收益。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