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目到属性:产品经理必须是分类控
|
产品经理必须是分类控,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分类”方法的变迁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文/苏杰
你应该在淘宝上买过东西,我们来说说最常见的购物过程: 从某个入口类页面(或广义到产品)开始,经过某种导购过程,到达需要你做交易决策的页面,之后进入交易过程。 入口,最典型的是淘宝首页或某个活动页面,当然,对于一些资深的淘宝买家,他的入口也可能是“我的淘宝”、某个“垂直市场首页”、收藏的某个“店铺首页”,甚至是某些有SNS属性的页面,比如淘宝内部的论坛、帮派,或外部的蘑菇街、美丽说。 然后,从这个入口到一个具体的商品详情页面,也叫商品detail页的过程,都可以视为广义的导购过程。淘宝可以根据买家是否有明确的购物需求,用不同的产品来导购。 因此,在设计导购路径的时候,对有明确购物目标(比如说要买一双Nike鞋,连货号都知道了)的买家,提供搜索、搜索结果页;对只有模糊购物目标 (比如想买几件T恤、一个路由器)的买家,则提供类目导航、各种频道页导航;对于没有购物目标(很像线下逛街的女生,随便看看,看到好的就买)的买家,可 以提供各种促销活动信息。 导购的过程页面,经常是一个列表,所以也叫list页。 随着购物诉求越来越多样,近年来淘宝开始尝试通过购物的心理诉求来分类导购,比如求新、求便宜(对list页按照价格排序就是很典型的对应功能)、 求实惠、求品质、从众(按销量排序)、追星等等,或者是场景化的导购,比如对装修,可以按照水电阶段、泥瓦阶段、木工阶段、油漆阶段、软装阶段等引导买 家。这里面的学问很多,靠的是对行业和用户的理解。 这个环节背后,还有一些买家不太能感受到的产品,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营销体系、会员体系、广告系统等,有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宝贝,可能是根据你的会员信息,通过营销或广告系统里某个强大的算法算出来的。 接下来,你到了商品detail页,在页面上浏览各种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可以不买,可以“立刻购买”,也可以再考虑考虑,把宝贝放进“收藏夹”或“加入购物车”,还可以通过阿里旺旺和卖家沟通。 之后就进入交易过程,从付款到卖家发货到买家确认收货、评价。当然,还有可能存在逆向流程,比如退款、退货。 产品经理必须是分类控 从2003年到2013年,淘宝从零开始,发展非常快,做到了一年上万亿的规模。2012年双十一,淘宝的峰值交易额是191亿,天猫做了132亿,集市做了59亿。 要把这些需求支撑起来,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系统,根据需求的变化,从简单逐渐变得复杂的现实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淘宝上最最核心的一个对象——商品,也叫宝贝为例,来说说系统的变迁。 我觉得,产品经理必须是分类控,恨不得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归类放进对应的盒子里,然后盒子上都贴上标签,再盒子套盒子……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 2003年5月,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只有几个商品,可以想象,很容易管,根本不需要分类,无非就是把几个商品铺开来给用户选就行了。随着商品多起来 以后,才牵扯到分类。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商品以后,就需要管理,首先需要梳理清楚,分清楚才能去管,不能10亿商品一个个管,没有意义,“分类”方法的变迁 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刚开始分类很简单,叫类目,类目就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像服装、电器、手机等这样分下去。我们拿服装来做例子,当所有商品到100多个的时候,服装有 20个,不需要再分了;到了1000个的时候,服装有400个,不分也可以,但已经不太好选了,如果40个商品一页的话,就要翻10页,用户翻页的耐心最 多就3页,第3页以后的商品,点击非常低。 到了10000个商品的时候,你不分就傻了,是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在商品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总交易额和商品数量强烈正相关,而这里的商品数 量,是能被买家看到的有效数量。于是,当商品数越来越多,到10万、100万、1000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类目分得更细,但是,不可能全部平铺。想象 一下,一下子展现给买家1000个类目让他筛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多级类目的概念,就是一棵类目树。 可问题是: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来越深,这是问题的本质,整整困扰淘宝4年时间。 为什么?正常的用户购物路径,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每一次点击,用户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流失,大概超过50%,这样你可以算一 下,0.5×0.5×0.5,这样再下去就没几个用户进来了。但另一方面,商品太多,你又必须得这么分,有很多品牌,比如说杰克琼斯、美特斯邦威、耐克, 不分出来,那在T恤上找,也是很费力的。 再者,这样分下去,我们的小二也会比较累,很乱。我们发现,除了男装,女装下面也是有T恤的,T恤下面也是有品牌的,美特斯邦威、耐克……这样的树分下去以后,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 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直到2006年,淘宝才引入了“属性”的概念。这是一个革命性变化。为什么这么久?一方面,淘宝小二对业务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今天很多小二都能回答出来,但当初能够回答出来的很少;另一方面,商品数量是逐步增长的,这个问题到2006年才变成一个会死人的 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问题总是太多,资源总是太少,什么问题是会死人的,才优先解决。在2004、2005年,用类目分下去,还不会死人,到2006年 商品数量已经破千万了,意味着这样分下去就没办法分了。
这个时候,淘宝有一个传奇的产品经理——一灯,提出了属性的概念,属性很好地解决了上一段提到的两个问题。与类目相比,属性更离散、更灵活,类似tag。 品牌是一个属性,性别、颜色、尺寸、材质也是属性。属性下面会有值,即属性值,比如品牌下面有杰克琼斯、耐克、诺基亚、苹果,所以,属性的本质还是为了分类。 其实,最早有属性的类目是食品。淘宝上卖食品,食品监管部门说食品有些标准化信息必须有,比如批文、生产日期、健字号。于是淘宝对食品类目做了十几 个属性定义,每个商品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值。最早这个属性只是用来描述的,而不是用来分类的。淘宝的很多产品,都是灰度发布的,比如先用个别类目做 属性的试点就是一个例子。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