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是怎么赚到六亿的?
今年过年期间最火的电影毫无疑问是《爸爸去哪儿》,这部“不是电影”的“纪录片”,频频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首日票房9167万,刷新《私人订制》8000万2D首日票房纪录;7天内过4.6 亿,刷新中国2D电影首周票房纪录。该片最终取得了近5亿的票房。 接到《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监制邀请时,滕华涛想的是:“不在大年初一上,这电影就没意义了。” 紧掐着倒数时间表,2013年12月8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正式在广州开拍。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影片公映。 “这还是电影吗?”映后,影评人怒发冲冠。 这也是电影局审片时的困扰:这显然不是故事片,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更不是科教片。最终,《爸爸去哪儿》拿到的许可证是“电审纪字2014年第15号”——划到了纪录片里。 这部“不是电影”的“纪录片”,频频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首日票房9167万,刷新《私人订制》8000万2D首日票房纪录;7天内过4.6亿,刷新中国2D电影首周票房纪录。 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一起,两部影片拉着马年春节票房一路狂奔,内地影市连续十几日票房过亿,单周票房首破10亿。相比“大闹天宫”筹备3年多、拍摄6个月、后期剪辑15个月,耗资5亿人民币,上映11天后迎来8亿多票房;《爸爸去哪儿》2013年11月才立项,拍摄不到5天,预算成本5000万,12天后入账6亿,难怪吓着了电影圈。 “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在“爸爸”公映后第三天,在微博上表态。 张华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票房5亿,“完全符合湖南广电要拍‘爸爸’大电影时的预期”。 “我们对电影的命名方式和经验已经落后了。”一位参与审片的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越来越大的电影市场,已经具有容纳特殊个案的能力。” 干嘛要看爸爸们演剧情片? 把综艺节目改装成电视剧或电影,这是湖南卫视的老传统。2006年,天娱传媒制作了“超级女声”电视剧;2009年,把“快乐男生”改装成电影《乐火男孩》;2012年,把“快乐大本营”改装成电影《快乐到家》,都是这个路数。 2013年10月18日,电视版《爸爸去哪儿》第二集收视份额“破十”,飙至11.45%——“快乐男生”收视份额最高时也不过10.1%,“快乐大本营”近年收视份额则一直徘徊在6%~9%。登上大银幕,成了“爸爸去哪儿”的必然宿命。 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和团队详细研究了前两期节目的收视数据。发现《爸爸去哪儿》的确有别于其他娱乐节目:除了覆盖到“湖南卫视粉”的中坚力量——20~30 岁的年轻人外,还分布到了小朋友和老年人。这意味着,《爸爸去哪儿》可能是一部能让一家人一起看的“约会电影”——要让一家人约会,“最合适的档期一定是春节”。 但此时距春节只剩三个多月了。 团队是匆忙间拉扯起来的,核心成员是导演谢涤葵的第一季节目制作班底。考虑到大电影的质感,片方找来滕华涛做监制:拍过《蜗居》、《失恋33天》,“跨界”电视、电影,自然加分;《失恋33天》3.4亿的票房,也让龙丹妮看到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 滕华涛进组时已是11月,这时大家还在讨论要做一部怎样的电影。“一部完整的剧情片”是设想之一,谢涤葵和滕华涛听他们讲那些还在肚子里的故事,有亲子的、有穿越的,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我要是观众,干嘛要进电影院看这些故事?” 滕华涛去扒粉丝评论,越扒越坚定:“大伙儿喜欢看的,是在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小孩子突然用他们的思维爆出的那些表现。那不是说几个特别天才的人坐在一块儿,编上几天就能编出来的。”剧组决定,就拍电影版真人秀。 不讲故事,也是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从《乐火男孩》中得到的教训。“它给我的两个启示是:这个故事本身是不是成熟的?这些演员是不是能够达标的?”龙丹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当时也许只考虑到了品牌效应,没能考虑到电影市场本身的规律。” 以张杰、魏晨等二十多名“快男”为班底打造的这部3D电影,据报道当年上映五天票房不足300万元。影片最受诟病的就是“极其山寨的3D效果”和“演员0演技”。拍摄前,预料到选秀出身的这些男生们可能不太会演,导演林华全还特意把电影做成歌舞片,用近一半的时间唱唱跳跳。但“快男们”本身不够家喻户晓、粉丝偏低龄,也是一大软肋。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