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VS阿里”观战指南
·阿里来往以失败告终,作为买卖双方交易沟通的工具,定位将回到原点; ·双方终将和解,不会永远断绝关系。 结语:要赢得为用户多想 应对不可知的移动互联网未来,巨头间的攻御战是必然。犹如PC互联网时代的2008年9月,淘宝宣布屏蔽百度搜索引擎爬虫,对谷歌和雅虎的搜索爬虫也部分屏蔽一样。只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态势更跳跃,发展速度是PC互联网时代的2-3倍,或更快。 互联网巨头在中国没有边际意识,不知道这个到底是跟政府、政策、环境、土壤还是人文有关。基因决定“长相”,用户决定一切。互联网巨头不可能一家通吃,若把互联网比作是一条高速公路,入口可能有很多,高速公路旁边就应该有娱乐中心、社交场所(腾讯等),大型shopingmall(阿里等),广告牌(百度等),加油维修站(360等)等生态配合组成。 在社交的路上,阿里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2007年,阿里开始尝试SNS。2008年,Yahoo风潮正盛时,阿里也曾经犹豫。2009年,阿里内部曾经试图将旺旺变成工具。2011年,在Facebook如日中天时,阿里内部也诞生了一款社交产品,即来往的前身。但这些效果并不显著。 在电商路上,腾讯跟随做了拍拍、QQ网购、投资了易迅,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移动互联时代竞争确实激烈,正如李开复预言:移动互联网之机遇将是PC互联网的14倍,谁不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与其说这次是腾讯阿里大战,不如说是中国互联网内部提升危机感一次很好演习,互联网思维、竞争意识、管理文化等正能力将传递给更多行业,从而影响中国整体经济。但短时间内牺牲的,是用户的体验、在微信开放平台给淘宝导流量的开发者们,以及部分的商户收入。 还有一点需思考:从国际巨头公司来看,企业做强靠自己,做大靠并购。未来移动互联网或将迎来第二波并购热潮。创业者们的机会来了,站好队形,抓住机会,迎接财富。而最重要的是,不管怎么竞争,一定要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想得最多的一定是未来的赢家。 作者:迮钧权 互联网分析师、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