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社会化媒体在企业内部落地必须面对的7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3-10-08 15:12:57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微博和微信都不能孤立得去使用,最好的状态是能将微博、微信、传统CRM三者打通。

②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这种做法是针对早期没有做基础建设的,已经让第三方运维了很久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尽早更换供应商,如果现在的供应商只会做运营,而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建树。

不要小看技术,你知道和你互动的人是你自己的粉丝还是竞争对手的粉丝?很有可能跟你互动的人即不是你的粉丝也不是竞争对手的粉丝!

你知道自己粉丝中与你目标用户群之间的吻合度吗?你知道你经常维护关系的那些人能吸引来你希望吸引来的潜在消费者吗?他们的“影响力”标签是什么?

关于技术的绝对优势,我在Q5消费者画像这个部分再做些补充,没有技术护航的运营,就是瞎子摸象。

如果企业有一个技术实力与运营实力平分秋色的供应商,那么在运营过程中,第三方会帮助你drive企业的社会化走向。依据数据分析,配合使用社会化媒体、团队管理平台,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客户关怀、产品调研、潜客挖掘、个性化推荐这些现成的业务形态部分甚至全部与social对接。哪怕先从一个业务结合点做起,慢慢地让企业内部产生跨部门协作的social work flow,通过对数据的监测、清洗、分析,不断优化业务组织,social business阶段企业就已经迈入一只脚了。

Q2:如何定义社会化媒体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角色

A:

多数企业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把社会化媒体当成了它对外营销的一切,忽略了消费者的购物环节与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数字化渠道对顾客购买过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客户购买路径中,客户体验和感知是在一些关键时刻累积形成的:

虽然企业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网站、微博、app,甚至通过论坛做口碑营销的门槛也很低,但这还远远不够,在确保媒介可以充分覆盖顾客购物的不同阶段前提下,还需满足顾客的生命周期,所以建议根据以下三个渠道原则并结合自身能力来定位不同媒介(找出相对于自己,微博微信的位置)的功能:

①建立到达渠道,目的:让顾客发现你;

②建立深度渠道,目的:让客户探索并购买;

③建立关系渠道,目的:提高顾客契合度;

以上三个渠道缺一不可,否则无法让消费者对你产生持续的关注(消费者今天粉丝你,不代表对你有持续关注)。今天消费者在哪里看到你的信息,如果你够幸运,消费者想购买的时候还能记得你,她会通过媒介、朋友等渠道探索你,结果找不到什么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找不到什么让自己不理智的理由,那消费者就会立马移情别恋。在购买你的产品之后,消费者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美好体验,是否还会持续购买你的产品,是否会为你带来更多潜在客户,就看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关系渠道以提升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契合度了。思考一下身边的媒介,如何让媒介即可以填充顾客的购物环节,又可以让媒介满足顾客的生命周期。

在上述三个渠道框架之下,品牌需要讲述同一个故事,包含:相同的品牌价值、相同的标语、相同的颜色和图像、相同的促销活动。

 Q3:微博和微信有什么不同,如何有针对性的使用

微博的媒体属性极强,传播速度应该算互联网上最快的一种。微信的点对点沟通属性极强,装机量多,我一直认为省话费这个因素最大。

看产品应该看产品背后的团队,微博急于商业化,可惜负责微博的那些大佬基本做新闻出身,玩新闻是NO.1,玩数据和产品还轮不到他们,这也是为什么微博推出的几款广告产品市场反应平平的原因,所以不要期望太高。

微信的商业化进程更多是被外界推着走,据说腾讯内部对那些在外打着微信营销培训的人有很多不满,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算了,忽悠了很多没有执行力的公司前来要各种接口实在是吃不消。但微信商业化也是迟早的事情,不过腾讯内部资源是一个绊脚石,这里不展开讲。

别看招行、南航、广东联通等做得有模有样就眼馋,这些都是有腾讯内部资源支持的,目前腾讯基本策略是:在每一个行业或应用场景,找一家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然后开发出一个样板案例来。之后再想如何普及的事情。所以,客户或客户的第三方给微信一个产品需求的场景描述——微信审查同意支持这个具体的创新方向——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微信开发相关接口,客户和第三方负责自己这边的对接工作。

不过,微信对于上述类型合作的企业也是有要求的:

①合作品牌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②合作方的执行力靠谱,能够迅速推进,内部流程不用扯皮;

③微信希望推动的场景就是各种和客户商业流程结合的场景,比如客服、自动登机、微信查询、使用确认等能够给微信用户带去实际的使用价值。对于品牌传播类型的合作,微信表示现阶段已经不太在意这个层面的合作了,一般不会给营销活动类的合作什么特殊的资源。

最近IBM的一次线下峰会是我认为非常好的微信案例,我甚至觉得O2O这个概念,其实offline2online比online2offline要好做,带来的价值也更显性。目前的微信还称不上是个营销工具,所以,项目最好小而美,从现有的业务做起,如果能对现有业务的表现有所提升,那就是成功。有人会说那我做微信客服可以了吧,行!只要别把客服当成营销概念操作就行。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