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
前面我们讨论过报纸要善于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增强互动性,但这些服务活动一旦获得读者或市场认可后,更要善于将它转化为服务产品,许多纸媒往往止步于此。《新安晚报》开展和策划过很多为读者广泛欢迎的服务活动,如“高考直通车”、“新安百姓讲堂”、“新安爱情号”,以及各种高峰论坛会,但最终很少有变成报社服务产品的。 一直为魏武挥津津乐道的《创业家》杂志,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他们发现服务活动吸引到特定的读者后,便会将读者转化成用户,将服务活动变成服务产品向用户推销,小的浅的服务收小费(有时候会有些免费服务),大的深入的服务收取较高费用。用魏武挥的话说是,这里没有广告主什么事,直接拿服务产品换钱。 产品意识差,深居传统媒体多年的我们可能自己感觉不到。王雷在南方都市报和云南信息报工作了13年,2012年到腾讯微博工作。从纸媒的首席记者,到纸媒的副总编辑,再到微博的内容运营总监,王雷深有感触:“传统媒体产品意识相差很大,缺乏意识和工具,对媒体本身的产品演进、设计、用户体验关注不足。在我的纸媒工作经验中,几乎没有体系化的产品概念。”④ 五、懂不懂数字化转型“转”的是什么? 近些年,受新媒体冲出,传统媒体的广告和受众流失比较严重,传统媒体纷纷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但大多在转型过程中患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只将眼睛盯在获取广告客户上,忽视了如何获取受众上。 尽管大家一轰而上办网站,做客户端,但没有几家是挣钱的。道理很简单,无论从资金投入、人才技术力量和运营机制,传统媒体都无法与网络公司抗衡。许多传统媒体办网站没有几年,内容建设还没有为用户所接受,就嚷嚷着让它们抢广告,去挣钱,最终欲速则不达。 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有一种观点:转型不是转场,关键是新闻本身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发扬光大。如果我们赞同纸媒数字化转型是“转型”而不是“转场”,那么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仍是采编资源,也就是内容资源,转型的关键应该是在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将报纸读者转化为数字用户。 《华尔街日报》目前有64万iPad用户,而他们的数字订阅用户2011年就达到53.7万,《金融时报》至2011年底已经拥有26.7万数字用户。而《纽约时报》公司的在线付费用户数量截至2012年9月底已达到56.6万人,约为印刷版发行量的一半。他们印刷业务出现亏损的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数字订阅用户的增长,发行收入重新出现增长。彭博社发布消息称,2012年年底《纽约时报》线上线下总订阅收入达到7.683亿美元,比广告收入多出5290万美元,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这也是《纽约时报》的总订阅收入首次超出广告收入。 因此,以内容为王,争夺和获取用户,将报纸订阅用户成功转型为数字订阅用户,这才是纸媒全媒体建设的基础建设,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注: ①马国仓 《新媒体等五大因素或将终结厚报时代》 载2013年6月7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 》 ②木十万 《以南都为例看都市报的转型之痛与未来》载《钛媒体》 ③仇勇《除了等死,传统媒体主编还可以这样做》 载网络 ④王雷 《 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更是理念》 载2013年6月9日《中国记者》 (本文系作者@吴国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