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通讯 > 正文

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

发布时间:2013-12-24 20:04:57 所属栏目:通讯 来源:站长网
导读: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块业务,但对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运营商们似乎表现乏力,以致于微信类的这些OTT们大行其道。抛开

第二个历史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是从使用量的单一维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数据流量收费模式创新和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有很大关系。首先,因为数据流量的不可预测性,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计费套餐手段一定程度上抑制数据流量的过快增长,并适度均衡不同用户对数据流量的使用。比如,美国电信运营商在取消不限量套餐后,通过重新设计分层套餐和推出终端共享套餐,以此提升数据流量轻度使用者的需求并减少数据流量重度使用者的需求。此外,考虑到数据流量传输和业务载体的复杂性,结合终端、OTT/内容、场景等元素来加强对不同类型数据流量的引导,即所谓的各种定向流量。其中,定向流量这种新的收费模式在技术原理和作用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定向流量区别于传统收费模式而产生了远远超出计费本身的意义和作用。

再回到对于流量经营面临的两大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目前实际运营中常规的做法:一是寄希望于网络技术侧实现对数据流量可识、可管、可控,即经常被提到的DPI和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和计费控制)功能,以此提升对数据流量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二是通过分层套餐、定向流量等资费手段,一方面均衡数据流量的分布,另一方面通过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资费手段引导和提升数据流量价值。但是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上述手段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DPI和PCC技术均存在局限性:一是,DPI无法识别加密网址(https://),以及对业务层次较多的OTT进行深层URL解析时对网址存储能力要求也更高,在加上市场上OTT数量、类型众多,更新换代频繁,同时CDN等技术又增加了服务器地址的动态性,因此对URL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OTT的主动提供。二是,PCC的控制对象数量和GGSN一样也是有限的(也取决于GGSN的容量),同时也依赖于DPI的基础性支持。而未来真正可行的智能管道技术,如SDN(Soft-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和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离技术成熟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其次,用户最希望的和电信运营商最希望的收费模式恰恰相反:用户认为最希望的是不限量套餐,或者是“用多少流量交多少钱”,即最原始的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非常不利于流量经营两大矛盾中提到的电信运营商对于数据流量可预测和数据流量价值可获取的内在需求。同时,由于用户消费的非理性,分层套餐和定向流量实际增加了用户面对的计费复杂性,并造成用户对套内流量使用不足或超额的问题,从而抑制了大部分用户对流量的有效需求。

再结合数据流量传输类型和用户通信行为的复杂性,要解决流量经营的两大矛盾,仅仅依靠“计划经济式”的完全依赖电信运营商自身通过DPI和PCC等技术来实现对数据流量的引导和预测,或者依靠增加用户侧数据流量计费复杂性的收费模式,恐怕都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手段。正因为数据流量比话音和短信复杂的多,才更应该探索依靠双边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即通过建立数据流量的应用供给方(OTT和其他类型商家)和用户的流量需求的直接联系,以此来解决数据流量的不可测性以及价值与成本背离的问题。

后向统付则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一方面OTT直接根据对需求的判断对数据流量一次性买断,用户获得免费利益的同时,电信运营商也避免了一系列市场推广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OTT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定向流量合作形成OTT之间的差异化体验优势,也有利于形成标杆效应,引发OTT市场更多对于定向流量后向统付的需求。

但是,后向统付目前的做法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一是,现在的后向统付还停留在业务合作层面,需要一单一单的去谈,合作的随机性很大,也不公开透明。二是,这种一单一单去谈的批售业务,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往往处于谈判的不利局面,甚至因为政绩导向导致电信运营商过度出让利益。三是,没有充分意识到移动带宽资源和GGSN存储能力的稀缺性,并利用OTT之间的差异化竞争诉求来充分挖掘数据流量的价值。因此,对于数据流量的批售,还是要在秉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产品化和体系化建设。

最后,简单说一些更难解决的问题。比如,电信运营商未来数据流量批售比例大幅上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能力和运营模式怎么变才能适应?还有管制政策问题,大家都承认数据流量未来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暴涨,特别是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都连接在网上,所有人吃饭、睡觉甚至XXOO都有可能也在上网的节奏下,对网络容量扩充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的周期需求也会逐步加速。

无论过去基础电信产业政治地位如何的低,未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会上去,那么是否还要延续现在这种完全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设施自建、技术升级节奏受限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网络基础设施需求的问题呢?

文/@吕斯基LYUSKI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