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通讯 > 正文

数据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

发布时间:2013-12-24 20:04:57 所属栏目:通讯 来源:站长网
导读: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块业务,但对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运营商们似乎表现乏力,以致于微信类的这些OTT们大行其道。抛开

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块业务,但对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运营商们似乎表现乏力,以致于微信类的这些OTT们大行其道。抛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提,我们来看看,数据流量,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数据流量

2012年,短信这个小伙子度过了它20周岁的生日,不过20年来这小伙伴的样子基本没变。更狠的是,语音这个老家伙虽早已度过百岁高龄,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样子也还是基本没变。电信运营商的百年历程,也是紧紧抓住了语音和短信这两拨增长,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语音和短信具备典型的规模经济,此外,移动蜂窝网络还具备特殊的密度经济;

二是,语音和短信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也使得从语音到短信的范围经济过度变得容易实现。这种强关联性表现在:语音和短信号码显示一样,都是单一格式(语音或文本格式),任何终端都具备语音和短信功能,等等。甚至可以说,语音和短信从运营上可以认为就是一类东东。

随着通信网络整体IP化,电信运营商自然会想到继语音和短信之后,如何抓住数据流量这一波新的增长,但数据流量是否会继续重演历史上语音和短信的辉煌?事实上,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大出乎电信运营商的意料。这些负面效应现在已然耳熟能详了,比如:网络容量被迅速消耗殆尽,数据流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与收入贡献不成比例,信令风暴引发网络拥塞甚至断网……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经历了从语音向短信华丽转身的电信运营商面对数据流量时居然发生了集体性失足?这里固然有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原因,比如3G技术本身缺乏对移动带宽的灵活管控能力等,但我们暂且抛开上述原因,而从数据流量的基本特征出发,看看数据流量究竟和语音短信有什么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屌丝儿认为:数据流量在三个方面与话音和短信存在本质差异(如图1):

(1)网络传输差异

数据流量和话音短信的首要不同在于传输的物理属性不再单一(如图1-a),不同类型的数据流量包对网络的影响差异显著。例如LTE网络在传输连续大流量包(如视频)时效率远高于3G,但对间断小流量包的传输效率则要远低于3G。此外,间断的小流量包不仅浪费网络资源,甚至附带产生的大量信令还会造成网络拥塞和断网。

(2)通信行为差异

依附于数据流量之上的用户通信行为也远比话音短信复杂。数据流量不再是话音短信式一对一、单一格式的信息交互,而是向群组通信和富媒体方向演进。其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数据流量的业务载体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数据流量的传输不必然是用户主动行为的结果,而可能是一个用户的主动行为引发多个用户流量的被动消耗(比如某人在微信朋友圈上传照片,所有浏览的人都会产生流量)。

(3)价值成本分配差异

数据流量的价值在整个产业链之间的分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c)。数据流量的传输过程中多了一层对应用的接入,产生传输成本的链路可以比话音短信多出几倍,并且多出的大部分成本都由电信运营商承担;但在价值层面,电信运营商却只能获取数据流量的底层传输价值,而数据流量中蕴含的用户社交关系、行为特征、内容信息等上层价值均被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获取。

数据流量与语音短信的三大特征差异,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流量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从网络到市场的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电信运营商可能第一次严肃的认识到移动带宽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公平使用和效益问题,虽然一直都是。甚至还有可能需要需要考虑更复杂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网络应该承载什么样类型的流量?移动带宽资源应当优先分配给什么样的用户和什么样的应用?以及对什么样的流量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费率等问题。总体而言,所谓的流量经营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面临两大矛盾:

(1)数据流量不可测与网络管控的矛盾

数据流量使得对于移动带宽这种稀缺资源的管控,真正开始变得重要起来。比如,网络规划和建设就需要数据流量增长能够被相对准确的预测,这一点和电信运营商以往通过对MOU预测来制定网络建设规划是类似的。而实际上,数据流量的上述特征使得数据流量无论从总体规模、类型、和分布上均难以预测;此外,网络容量的瓶颈也不仅取决于数据流量的峰值,还取决于更加难以预测的信令。

(2)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相背离的矛盾

数据流量价值与成本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据流量传输环节中价值和成本的重新分配使得电信运营商承担几乎所有网络传输成本时,却仅能获得数据流量底层价值;其次,流量类型复杂性造成的背离,即用户使用意愿高的间断小数据包仅产生较少流量费却产生大量信令成本,持续大数据包虽能带来较多流量费但用户往往缺乏支付意愿或仅在Wi-Fi上使用;最后,用户使用行为造成的背离,即少部分用户通过单价较低的或不限量套餐产生了绝大部分流量。

假如认可数据流量和语音短信的确有本质不同,那么电信运营商确实需要考虑下该怎么卖这样一个新东西的问题。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是大家都还在探索,另一个是涉及的变化真的是多方面的。网络扩容和技术升级,其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办法,但网络扩容和技术演进的周期都比较长,所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资费杠杆来加强对数据流量的引导,从而对网络运营成本和风险进行控制。因此,大胆推进收费模式创新成为电信运营商时下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数据流量收费模式的第一阶段创新,其实是依托NTT DoCoMo的i-mode完成的。以往WAP产生数据流量的收费模式主要是基于时长计费,但DoCoMo在设计i-mode时考虑到按使用量计费更有利于业务发展,因此独立开发了一套分组数据技术标准——PDC-P,实现了数据流量按“包”的方式传输,从而为数据流量按使用量计费创造了技术条件。后来GSMA推出的GPRS也是类似原理。自此,按使用量计费开始统治了数据流量收费模式长达十年之久。后来,DoCoMo的3G业务FOMA结合用户需求量的差异性开创了分层套餐(即我们所熟悉的分档套餐包),但基本也没有脱离按使用量计费的基本模式。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