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有多危险?贾跃亭有多挣扎?
对于公司的架构,贾跃亭有一套设想。乐视分为三大体系: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乐视汽车。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乐视视频、乐视电视和乐视云等业务,非上市公司体系包括体育、手机、影业、金融等业务,乐视汽车则作为独立体系。 在他的规划中,上市公司作为乐视之本,要保证足够的利润,并且“未来会将越来越多的优质资产放到上市体系中”。此前,乐视影业曾计划作价98亿元在2016年注入乐视网,同时承诺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2亿元、7.3亿元、10.4亿元。但纵观2016年,乐视影业参与上映的电影中,仅有《赏金猎人》获取2.1亿元票房,《爵迹》作为乐视影业押宝的重要作品,上映十天只有3.8亿票房,十亿票房梦碎。 在接受采访时,贾跃亭没有否认乐视影业2016年成绩不佳是其推迟注入乐视网的主要原因。乐视的连环套逻辑或许最大的风险即在于此,不允许任何一环断档,无论是业务还是资金断档,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中其他环节的推进。 但这套逻辑很难随时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转。在子公司业务正常发展的阶段,非上市公司体系确实能够反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比如,在去年A股市场鼎盛时期,乐视不断释放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乐视股价一路攀升。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转冷,虽然乐视2016年上市公司的表现比2015年要好,但是非上市公司,比如乐视手机拖欠供应商货款,或者乐视汽车遇到问题,这些难免会影响乐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贾跃亭的回应是:“乐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以及乐视汽车是不同的体系,无论是资金还是业务都是割裂的,但这种影响不可避免。” TCL集团董事会秘书廖骞认为从业务层面角度来讲,乐视不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在资本层面。2014年,他判断随着用户从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迁移,商业前景也会更加明朗。“这将会是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当时看很让人兴奋,但是今天来看,用户迁移过来了,商业价值并没有,换句话说,广告主没有过来。目前来看,智能电视的商业想象空间明确,但需要等待明确的行业标杆事件。” 虽然是竞争对手,但廖骞不否认乐视在这件事情中发挥的作用,“这不是乐视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如果没有乐视,这个行业的转型会更慢。” 在业内人士看来,乐视大多数业务之前都有标杆,商业逻辑能够行得通,问题在于已经做成的业务,比如智能电视、手机等业务商业想象空间有限,竞争过于激烈,而正在进行的业务,乐视体育、乐视汽车却需要大量的资金。 廖骞认为,乐视之前的逻辑是“证伪逻辑”,“乐视讲出一个商业模式就可以拿到融资,或者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而在资本市场不好的背景下,乐视的发展或许变成了“证实逻辑”,“这意味着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开始要看到明确的结果,才会继续投资,这是比较麻烦的。” 能看到的是,这场资本危机给贾跃亭带来不少改变,在去年美国的采访中,他还曾经表示,“在七大生态中,乐视汽车肯定是排第一的。”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上市公司排在第一,乐视汽车排在第二。 这次风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乐视最近发起的融资,“乐视的问题被放大,即便大家最初知道资金紧张,但也会比现在信心要大。”这也得到刘弘的证实,最近一个月,前来主动向乐视提供资金的机构和个人并不在少数,“有趁火打劫的,也有真心帮助乐视的。” 在几位乐视高层的采访过程中,他们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示“股权是乐视谈融资时的底线”,也就是说,“控股权还是要在贾跃亭手里”。对于这一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贾跃亭也明确回复,“乐视永远不会失去对团队的控制权,否则就不是乐视了。” 贾跃亭不止一次说过,他把乐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但眼下乐视缺的不是宏图壮志,也并非决死之心,而是能让梦想与现实从尖锐对立到和解共存的经营节奏。怎样从草莽绿林中的创业者成长为进退自如的企业家,这才是贾跃亭面临的最大挑战。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