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小马奔腾从疯狂中回归 上市进程蒙上阴影

发布时间:2014-03-17 20:24:09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上市路断,资本沉默,公司过渡。小马奔腾在马年从疯狂中回归,资本曾为小马奔腾埋单,如今则轮到其为资本背黑锅。

上市路断,资本沉默,公司过渡。小马奔腾在马年从疯狂中回归,资本曾为小马奔腾埋单,如今则轮到其为资本背黑锅。

■文/张书乐,《商界评论》特约撰稿(刊载于《商界评论》2014年第3期)

千里马常有,而小马奔腾不常有。2014年1月,被当作公司灵魂的小马奔腾创始人李明,在上市前夕突然离世,不仅让电影圈人士大为伤感,也让小马奔腾这家公司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一个偶然揭开的却是一个必然,小马奔腾“马上”上市的进程和整体的运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年前,小马奔腾一路狂奔,引得无数PE尽折腰;三年后,小马奔腾遭遇“红色警戒”,入场者沉默焦灼。不管是小马奔腾自己,还是当局PE们,都深深体会了一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苦闷。

  捧起千里马

2011年是小马奔腾最红火的一年,起码在PE眼里红得发紫,被当成一匹能日进斗金的千里马。

2011年10月27日,北京雷明顿广告有限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将该公司改制为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之前的雷明顿,是做广告的,而现在的小马奔腾,铁了心要杀入电影市场。

但大气候把这匹小马推到了它自己都没料到的制高点上。2011年,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创业板的造富效应,在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高价上市的利益引诱下,影视类企业大受PE追捧。小有业绩的小马奔腾在大气候极度适宜之时开放股权,自然如跑马场上的明星一般,备受追捧,超40家PE机构参与抢筹。

整个环境逆转过来,通常是企业苦苦寻找PE的支持,变成了小马奔腾“海选PE”,面对背着钱上门的PE们,小马奔腾开出了极其苛刻的海选条款。

纪源资本的卓福民曾经有意参与海选,他用“很难接受的估值”形容当时小马奔腾的价格。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则表示,当时小马奔腾的报价是20倍PE以上,远远超越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价位。但即使如此,小马热依然让PE们疯狂,许多大牌PE甚至连小马奔腾的负责人也未能见到,却仍然想杀进来分一杯羹。

在经历了疯狂抢筹后,此轮融资由建银国际影视出版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开信创投、信中利、汉理资本等29家机构和个人跟进,股价交易额达到7.5亿元,一度成为中国影视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笔融资。“惨烈”成为了这场海选最后落幕的注脚。

小马奔腾,俨然已被众多PE用大把的钞票捧成了创业板跑马场开闸前的超级巨星。PE们沉浸在花钱买来的伯乐头衔中,并反复地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庆贺自己的成功获选。PE自比伯乐的时候,其实依然还是商人,他们忘记了,选千里马,有时候就和跑马一样,大热门也会爆冷,甚至让赌徒们血本无归。

2011年12月,小马奔腾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但在多种因素下,申请并未获批。小马奔腾副总裁钟丽芳曾表示:“电影产业看似影响很大,但是相对于很多房地产项目动辄上百亿元资金投入,进入到电影领域的热钱有一些纯粹是为了挣吆喝、争个名分。”

一语成谶……

  长袖善舞与马失前蹄

比起PE们,小马奔腾更像一个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高手。

小马奔腾第一次试水电影是2009年,对外宣称投资额达1000万美元,最终票房实为6000多万元,显然是亏到了家。可作为投资方之一,小马奔腾竟然是唯一一家赚钱的。其中的秘密是,他们签出了被合作者认为最“苛刻”的合约条款,谈定账户共管,优先回款,并保证成本加20%利润的回款额。

为了让PE们满意,李明着手筹划对外并购,扩张实力,以求得IPO上市。

一出手,就赢了个满堂彩。2012年9月,小马奔腾宣布与印度信实集团以3020万美元的价格联合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其中小马奔腾出资2114万美元,占数字王国70%的股份。许多业界评论甚至就此认为,中国电影将由此走向大片时代。毕竟,数字王国曾经是美国影业的一面旗帜。

小马奔腾也似乎对此项收购志得意满,但还没过瘾,小马奔腾就以约5000万美元将数字王国转手卖给了香港奥亮集团。或者说,钟丽芳在畅言数字王国运营方向之时,其实这家公司就已经易主。根据奥亮集团的公告,早在2013年3月28日,小马奔腾就已经与香港奥亮集团达成收购协议,但此桩交易因故在4月、5月两次被推迟,直到7月份,奥亮集团才证实了收购完成的消息。

但小马奔腾还是赚了,按照业界的计算,如果不计收购以来数字王国的亏损,小马奔腾通过“倒卖”数字王国可净赚1.84亿元。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卖掉数字王国或许并不是为了赚取差价,一开始小马奔腾是希望特效技术能增强其业务的,但特效业务成本高,不赚钱,加上中国电影市场对特效技术的运用水平低,无奈之下,才会把它转卖。”

实际上,业内最领先的3家电影特效公司其实都只是表面风光。就在收购数字王国的同年,为《普罗米修斯》制作特效的澳大利亚Fuel VFX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参与过《泰坦尼克号》制作的Matte World Digital也在当年8月关门;而数字王国本身,其实也处于破产边缘。

即便小马奔腾的初衷真的不是进行倒卖,而是想借特效打开国产电影市场的通路。但却出现了一个悖论,特效来了,可国产电影钱不够。影评人周黎明就指出,数字王国是很高端的特效公司,它的高端技术主要客户是好莱坞大片,没有5000~8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预算根本用不起这个技术。说不过去的是,难道这种状况是刚刚发生的吗?或者说小马奔腾难道连这个简单的行业情况都不了解吗?显然不可能。

近年来国产大片的特效,花费已占据了10%~30%的拍摄成本,接近极限。显然,还是用千万元人民币计算拍摄成本的大多数国产电影,根本无力支付一个常规好莱坞大片数字特效的制作费。

尽管小马奔腾一再强调,和数字王国的合作不会因为买卖而中断。但接盘的奥亮集团却是一个以废品收购业务为主的公司,而且据称,数字王国在小马奔腾入主后,核心团队已经走光了,只剩下一个光鲜的壳。

不仅如此,小马奔腾还在不断上演着更多“马失前蹄”的戏码。比如《泰囧》,最初徐峥拿着剧本初稿找小马奔腾合作,即便有导演宁浩在其中牵线搭桥,一向步子稳健的小马奔腾还是对徐峥首次当导演信心不足,非要另换导演才肯投资,结果小马奔腾与这个创造了国产片最高票房奇迹的电影失之交臂。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