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互联网思维搞互联网金融的危险
文/陈永东 也许是杞人忧天!然而,看到一堆的银行、电信运营商等一窝蜂冲入互联网金融,我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原因很简单——爱互联网金融易,有互联网思维难!
说一窝蜂,是因为今天就看到两篇相关报道。一篇是《理财周报》的《传运营商杀入基金电商混战:推类余额宝产品》;另一篇是《理财周报》的《互联网金融蜕变:平安社交模式对撞民生电商》。 不知是不是《理财周报》在搞互联网金融专题,但仅这两篇报道,已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可见一斑。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实事——几乎所有的银行及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几无例外地进军互联网金融。只是银行们似乎对此事大张旗鼓,而运营商们则遮遮掩掩。 报道中,银行们搞的互联网金融表面听起来有些新名词,如P2P平台模式,社交金融模式,金融电商样式,金融移动电商模式;运营商们搞的互联网金融则主要在移动支付及类似“余额宝”的东西,我暂且将其称为“套餐押金宝”,有的运营商又将其包装成“买货币基金送手机”。 二、有木有互联网思维 虽然最近对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及其是否存在等有不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思维”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它成就了不少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电商平台发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潮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力量,只是目前大家还不能总结得那么准确。 如果说有问题的话,那就是要问问:银行与电信运营商们在一窝蜂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同时,自己究竟有没有互联网思维?还是只是看着阿里与百度等做得风生水起,感觉眼红?感觉不进军不划算?还是像一些银行那样,不愿自己的饭碗被原来不是竞争对手的人硬生生地抢去? 虽然互联网思维概念并不确定,但我仍然要问些方面,供大家拍砖。要问的是,口口声声要搞互联网金融的人究竟有没有这些东西: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要不断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带来方便,提高效率,而不是让别人排很长很长的队?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要在金融服务上下狠功夫,随时随地地让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收益变化?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要完全放下架子,轻松一些,幽默一点儿,学会自嘲与卖萌,与用户同乐?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要让率先参与并受益的人,愿意将自己的良好体验自愿分享给他人?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在有良好体验的用户分享时,你会挑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来个出彩的点评营造话题吗? 有没有从根本上想到,要在已经有人先入为主的情况,不断翻新推出更多的新鲜功能与服务? …… 三、风险常在热潮之后 俗话说:XX有风险,入Y须谨慎。但是,偶以为,即使以上所问的东西你都有,也不能保证你就没有风险了,因为“互联网思维”中还包括时时刻刻有风险意识,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时时刻刻不能懈怠。 对于正在或即将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既缺少上述提问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还缺少应有的风险意识,以为人家可以做那么大,我也可以做到,至少可以分杯羹。 且不论我以前提到过的,那么多人想搞互联网金融,你的高收益怎样保证,就只说“互联网思维”,真可谓——爱互联网金融易,有互联网思维难!因为思维是个很玄的东西,弄不弄我们自己就被某些貌似先进实已陈旧的理念束缚住了手脚。 仔细想想前面提到的那些提问:若没有真心实意地想为用户带来最大的便利与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的动机,若正襟危坐地一幅严肃相,若不知道社会化媒体的口碑的威力及与用户互动的习惯,若不知道寻找一切素材营造话题掀起热潮,若所搞的东西跟先入为主的对手几乎一样——那么只要其中一样,那就意味着风险大大! 最后说出我心中最大的担忧——某些(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不少)想搞互联网金融的人,以上互联网思维所涉问题(当然并不全面)几乎全缺,你说能不危险吗?最后很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作者:陈永东,新媒体研究者,中国十大IT博主,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