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互联网入口
代表:Dropbox、Evernote(这也是二者拥有巨大估值的一个原因) 智能手机的入口发展史 与个人电脑相比,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遵循类似的逻辑,不过有些许的差异,部分内容笔者一笔带过。 一,硬件时代 与电脑相同,初期的智能手机,硬件本身就是入口,虽然其具备上网、收发邮件等功能,但硬件制造商的印记非常重 代表:黑莓、摩托罗拉 二,软件时代 这一时期,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商还没有移动化,提供电信服务的运营商垄断了手机的上网服务,也有部分创业者直接从手机端开始互联网创业 1,运营商主导 运营商通过对电信行业的垄断,加之传统互联网尚未渗透到手机端,这一时期运营商占据着入口的位置 (1)运营商 运营商借助垄断优势把控入口 代表:移动梦网 (2)SP 运营商仍牢牢把控入口,SP智能依靠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收益分成,其入口地位较被动 代表:早期的腾讯、三大门户等 2,操作系统时代(需要修改) 虽然手机操作系统很早就推出了,但我认为07年iOS推出和08年Android推出才是真正意义上智能操作系统的来临。塞班时代的入口处理像UC这样的浏览器外,功能都比较简单单一,入口作用有限,运营商还是占据着重要位置。下文会以Android为主谈智能时代的入口,因为iOS高度统一,而碎片化的Android入口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值得分析。 操作系统成熟后才更具备入口的作用,同样占据垄断地位,当下的Android作为入口的价值一定强于前些年的塞班,因为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还处于萌芽阶段,移动互联网场景有限,商业价值也就有限。 代表:Android、iOS 3,ROM ROM是对操作系统的内在优化,操作系统配置在不同类型手机上总会有各种小的问题,ROM则是一种微创新,优化后会增加部分手机厂商或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 成为入口的一种形式。但由于ROM需要刷机,安装成本过高,所以作为入口的价值不大,且绝大部分操作系统已经很完善了,这更导致ROM入口价值减小。 代表:小米的MIUI、锤子ROM 4,桌面 桌面也是对操作系统的优化,或者用“美化”更恰当,但是桌面没有ROM优化的深入,其更多是基于小组件的植入以及外在UI的美化。桌面的优势是便于下载,且能满足部分用户美化手机的需求,所以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入口 代表:GO桌面、小米桌面、Facebook Home 三,应用时代 这就是手机与电脑最大的不同,电脑上,通过浏览器访问各色网站获取信息,而手机上,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各种应用获取信息。不同的时,电脑端对浏览器依存很大,每次访问网页都需要,而手机端对应用商店依存较小,下载后就不再用。下面,我以Android为代表,介绍一下应用主导的入口情况。 1,应用商店 上面已经提到,应用商店类似于与桌面的浏览器,但用户对其依存较小,下载完成就离开了。但由于单个应用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用户有不定期下载应用的需求,所以应用商店具备了成为入口的能力。国外的Android应用商店以Google Play占据主导,但国内由于情况特殊,应用商店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代表:Google Play、360手机助手、豌豆荚、91手机助手等 2,超级APP 我没有以原生APP和Web APP划分,而是以强应用一而概之。虽然都说Web APP或者轻应用是趋势,但目前仍然是原生APP占据绝对主导,且轻应用依赖的诸如UC、百度这样的平台也是以原生APP的形式存在。所以我的理解是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强势入口其实是那些超级APP或者说是强势应用,用户使用频率非常强的应用。这些应用提供的功能以及多样化了,逐渐成为平台化的东西。 代表:微信、UC、移动百度 3,基于超级APP的服务 不管是基于微信的服务号还是基于百度的轻应用,个别超级APP主导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达成共识,一旦这样的平台建成,那么基于这些平台的服务则又具备了成为入口的潜力,比如我们可能会订阅微信的某个公共帐号阅读新闻,那么这个公共帐号就具备了成为入口的可能,就有商业化的价值。 代表:微信游戏、百度&UC轻应用 四,云时代 这与PC端相比差别不大 代表:百度云, 其他硬件 除了电脑和手机,其他硬件也遵循同样的发展逻辑:硬件——软件——服务——云,每一次的硬件转移都是一次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进军硬件的原因,其实就是抢入口。但由于软件的兼容原因,很多硬件已经很快进入了应用比拼的时代。 目前除电脑、手机外的硬件还包括:平板电脑、手表、电视、汽车、盒子、路由器、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等 接下来,笔者谈一下入口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我给入口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坐标,横轴是终端转移,纵轴是入口虚拟化。 横向遵循的是电脑——手机——其他智能终端的逻辑,纵向是硬件——软件——服务——云的逻辑。当然,这个划分有刻意而为之的因素,但基本上入口的发展延伸遵循这个逻辑。 基于上面的逻辑,笔者总结了一个入口延伸发展的逻辑特点: 横向特点: 1,终端转移是入口的再造 电脑的入口已经很成熟了,但手机的入口还在发展,而电视、汽车等其他终端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等公司拓展硬件类别的原因,就是在其他硬件入口还未成型阶段抢入口,获得先发优势 2,终端转移对现有软件&服务的吸纳 很多新硬件的产生需要重新从无到有建立入口,但很多硬件会配套现有的软件或服务,这样这些软件或服务商就会获得入口优势。苹果推出iPad就是这种逻辑,完全与现有的iOS系统打通,直接抢占平板电脑的入口 3,同类型的入口在不同终端的地位不同 这是由于不同终端的特性决定的,比如在PC端网页服务可以成为入口,而在手机移动端,客户端的形式占据重要位置 纵向特点: 1,入口越来越虚拟化 入口遵循一个硬件-软件-服务-云的流程,入口越来越虚拟化,最后入口即信息,所谓入口也就没有意义了。入口的这种进化是符合规律的,一切有流程的事物总是越来越简化的,效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