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反垄断案最大悲哀:用垄断证明不垄断
如果说把腾讯的二选一算是3Q大战的高潮部分,那么之后3Q之间的多起官司,就如同涨潮后,退去后的浪头,虽渐渐远去,余波尚存。而最近上诉到高院的反垄断官司,也许是3Q大战,最后一波——波澜不惊的一波。 看了庭审实录和视频,其中不乏亮点和经典的辩辞,但也有经济学上那些枯燥和令人费解概念。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到了腾讯那里就变得复杂起来。 作为一个全程观摩3Q大战的观察者,对于最后的高院庭审,还是有不少感慨之处。 一、最大悲哀:用一个垄断行为,去证明自己不垄断。 腾讯的律师总是在模糊即时通讯工具的范畴,连微博和邮箱、短信都算入其中,借此称腾讯不是垄断行为。 殊不知当年,腾讯有数亿用户时,就开始在QQ面板上拼命加其他产品入口,捆绑QQ其他产品。QQ游戏是怎么打败联众和边锋的?那不就是捆绑么?捆绑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垄断行为,而捆绑同时增加了腾讯的业务,增加了QQ的所谓外延概念。其结果,不正是通过捆绑这种垄断行为,证明自己不垄断么? 这不是对反垄断法莫大的嘲笑和讽刺么? 二、腾讯对用户控制能力 姜奇平老师说,“我要去八达岭,除了坐火车去还可以坐卡车去,卡车能够装货也能够装人,所以卡车与火车是同一种产品,可以互相替代。”可姜老师忘了,腾讯对于QQ这趟车上顾客,有着极强的控制力。 腾讯会员用户购买的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永续服务,它甚至更像是一种资产。比如,QQ等级,每增加一个太阳,那不知要耗费多少电力和网费!从某种程度上看,QQ等级是一种资产,资产的价值=形成资产的所有投入。 除了等级以外,用户放弃QQ还要放弃数据和好友关系,重新获得这些数据和好友关系的成本相当高昂,甚至几乎不可能。 在用户这样一种控制力下,用户不可能轻易放弃QQ,而在上面进行的捆绑行为,就很容易奏效。从空间到朋友,从邮箱到微博,腾讯都是靠着捆绑,一步步挤压竞争对手。 三、常识性错误,经常性穿越 庭审记录说,姜奇平认为,QQ尽管有8亿用户,但QQ和邮箱、微博、短信可以相互替代,所以在即时通讯市场不是QQ一家独大。 3Q大战明明发生在中国,却要强调QQ在全球市场不占市场支配地位,垄断行为是针对特定市场的行为。QQ要是在海外也玩捆绑,早就被欧美重罚了!短信是按此收费,而且是手机上发送,QQ是PC为主,二者的终端都不一样,竟然也混为一类! 微博能诞生Twitter这样的上市公司,其140字的摘要式呈现,更像是搜索引擎,不对等的粉丝和博主,与QQ用户互联方式完全不同。而这也被姜奇平混为一谈。 总之: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的反垄断法来得有点晚,腾讯已经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前,在QQ面板上增加了足够多图标和入口,让QQ的即时通讯外延到互联网全网业务,让指控腾讯垄断变得异常艰难。 笔者认为,如果说因为法律到来的有点晚,让创业者们失去了公平,那么,在垄断法颁布之后,更应该严格管理“垄断者”们,至少在市场界定方面,更倾向于创业者和后来人,不能让腾讯一支独大,以大欺小,成为互联网创新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至于腾讯提出过的所谓|“开放”,也无非是个幌子。当腾讯借助Discuz,帮着各个中小网站管理用户时,中小创业者,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尴尬境地: 加入腾讯的开放联盟,就意味着把用户交给腾讯打理;而一旦腾讯推出了类似的业务,创业者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