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析,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有哪些看点?
2013年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2013腾讯网十周年暨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嘉里中心成功召开,众多资深媒体和互联网界嘉宾出席论坛并对媒体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包括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Bharat Anand,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创新工场创始人汪华, Business Insider科技主编Nicholas Carlson,Flipboard CTO Eric Feng,知乎创始人周源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在大会上做了主题为《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的报告分享,彭兰在报告中前瞻性的提出了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这一核心观点,互联网的演进就是“连接”的演进。在Web1.0时代,连接构成“内容网络”,Web2.0时代,连接走向“关系网络”。 就此,笔者针对2013腾讯网十周年高峰论坛上彭兰发布的《网络媒体的未来》做了如下的解读和分析,供业界人士对中国网络媒体未来发展做一个客观的参考。 个性化需求的时代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泛滥越来越严重。而在如此众多的信息当中,如何精准定位用户的信息需求则是当下很难解决的问题。用户往往被很多无用信息骚扰,到最后既伤害了用户体验,又伤害了品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去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和服务则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类似于新闻客户端这样的产品,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则比较典范。每个人对信息都会经过过滤和筛选,留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深度阅读。目前,移动新闻客户端就顺应这种个性化需求,提供消息推送和媒体订阅方面的功能。媒体不再属于一个媒体的天下,而是形成媒体联盟,既增加了客户体验,又使得品牌优势更加明显。 个性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不再偏执的一家独大,而是开放合作的态势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当下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越来越高,如何最大程度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则是一款产品成功的关键。比如腾讯新闻客户端,实现了实时推送、媒体订阅、视频新闻以及离线阅读灯功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 腾讯新闻客户端在国内的装机量名列前茅。 人人都是自媒体 自媒体的官方注解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 自媒体的出现是伴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自媒体是信息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的产物。信息和自媒体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粗放信息传播(小众媒体)——圈子信息(熟人媒体)——大众信息(大众媒体)——个性化信息(人人媒体)。 小众媒体起源于BBS和博客之间。BBS比较出名的是四通利方,专门从事体育讯息方面的论坛,后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博客则是博客中国和新浪博客,当时也出现了类似于徐静蕾一类的早期自媒体人。 随着科技与理念的不断成熟,出现了QQ空间、人人网这样的个人信息聚集的展示平台。将每个人的信息展示出来,让关注的好友知道自己近期发生的新闻。个人信息不断扩散,但是扩散仅在熟人圈子间。信息扩散的速度比较慢,信息的延续性不高。圈子之间的信息传达也属于自媒体种类的一种,但是这样的信息受到圈子的局限性。 自媒体真正被提及是在微博流行之时。微博兴起使得信息传达的效率和广度是以前的数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场地,并且言论如果足够精彩,那么其言论被扩散的广度是无法预估的。并且,微博也作为一种营销工具使得不同领域的人开始注重微博的影响力。微博逐渐成为了品牌展示和信息传达的工具之一。大众媒体自此有了实质性定义,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在移动端。人们碎片化时间越来越明显,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宣传和展示。智能设备则是这部分碎片化时间的载体,智能设备摆脱了信息传达的不实效性。目前最主要的移动端产品是微信,既有媒体属性的公众账号,又有圈子属性的朋友圈。当然,人人都是自媒体并不是仅限于移动端这样的产品,而是以前所有信息产品的集合。 新兴媒体绕过四大门户 走垂直路线 通过中国网站数量的发展来看,中国网站发展步入了快节奏的发展进程。在1997年中国仅有1500余家网站,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2013年中国网站数量达到了近300万家网站,从2008年开始爆发式的增长。 随着网站数量不断增长,网络媒体网站也逐渐增多,但综合型互联网媒体网站已经被新浪、腾讯、网易与搜狐占据了制高点,成为综合型互联网媒体的领导者。新兴网络媒体想超越或追上其市场份额都很难。难道说网络媒体市场已经饱和了吗?其实不是,网络媒体的潜力是无穷的,要想在网络媒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细分化路线。 比如说专注娱乐领域,网站报道以娱乐新闻为主体,针对广大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挖性报道,做到深度化与专业化都可以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所以新闻类网站走垂直细分的路线和思路进行发展,在这个平媒没落的时代,互联网新闻将成为广大网民了解新闻的重要渠道。 无处不在的终端 随着谷歌、三星陆续发布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套、智能戒指,智能耳环的概念也呼之欲出,2013年更是被业界称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兴起的元年。可穿戴终端不仅更便于携带,也给照片、视频拍摄等带来了全新体验,它们也将成为人体的重要传感器。尽管可穿戴式智能电子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的形态、技术、实际价值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进入口,已经成为IT界争相入局的战略要地。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