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进化史,可穿戴互联网之后的未来是啥样儿?
从PC到智能手机,再到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连网的终端正在快速演进。反过来而言,终端的演进也在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正在不断提升其对人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也正在不断从模糊猜测向精准判断演进。我们看看互联网是如何不断强化其对人的理解能力的,以及未来互联网将如何理解人类。 桌面互联网:基于关键词的服务 在桌面互联网诞生之初,曾经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然而,真正上网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你的一举一动都被网络偷偷的记录下来了。并且,互联网还会根据你的这些行为来分析你,进而影响你。 此时,互联网记录用户的行为,主要是通过cookie或其他浏览器插件、客户端等工具等。互联网对人的分析和判断依靠的也主要是人们浏览的内容、搜索的关键词等等,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判断一个人的喜好、社会身份等,进而针对性的推送服务。 这种模式,我们不妨称其为“基于关键词的服务”。基于关键词的服务,使媒体对人的理解较传统时代,大大推进了一步。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的受众的理解,多是通过抽样调查,对人们属性、行为、偏好的理解,是片段的、模糊的、表象化的。而互联网则能够长期追踪记录电脑端的浏览行为。基于对此种数据的分析与理解,我们能够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偏好等进行较为精准的把握。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电脑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的,很多时候可能会是一个家庭共用一台电脑。因而,互联网对人的理解,虽然能够精准到具体某一台电脑,但并不能真正精准到具体的个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企业的网络营销中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向一个男士的邮箱推送卫生巾广告,只是因为这位男士的妻子用他的账户购买过一次裙子。 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基于位置和身份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这种误会大大减少。因为作为移动上网终端的手机,是比较个体化的工具,很少出现共用的现象。因而互联网对人们的网络行为的把握也就更加精准,真正细到了个体的粒度。 与此同时,手机是随身携带的,而手机与基站的数据交互,以及手机对GPS的集成,使移动互联网具有另一个优于桌面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对个体位置的锁定——不但你在哪里,而且你所有的运动轨迹,都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就给了互联网服务商更多的分析你的线索,同时也给了商家更多的接触你的机会。 除了物理的位置信息外,移动互联网还能够掌握用户的社会位置信息——这一点是伴随着移动社交应用的兴起而产生的——你的微博关注暴露了你的内容偏好,你的微信好友,则暴露了你的社交圈子。而这些恰恰锁定了你的社会身份。这时,互联网对人的锁定,进入到了时空定位和社会情境定位的双重锁定阶段。 此时,互联网不但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它甚至知道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的需求是什么,用什么样的卖点能够打动你,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能够把这样的卖点最有效的传递给你。 可穿戴互联网:基于身体的服务 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终端显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可穿戴设备风声大起。先是Google glass在长期的市场期待之后终于在4月份推出消费者探索版。之后各种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甚至智能服饰等的消息不断爆出,可穿戴互联网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的新特点,使人们对互联网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首先,可穿戴设备是与身体直接接触的。这就在除了关键词、位置信息之外,给互联网提供了更多获取用户信息的机会。一个最为直接的应用就是:智能手表能够记录心跳、血压、脉搏与体表的温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长期跟踪与分析,互联网就能够掌握用户的健康状况。 其次,可穿戴设备解放了双手,降低了应用门槛,使一些应用更加方便和可持续。比如智能眼镜上的摄像头,就像第三只眼一样,随时监控着你身边的环境,并将你身边的环境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为你提供策略建议——比如,它能够自动记录你的饮食搭配,并结合你的身体状况,给出营养饮食建议,帮助你实现健康管理。 此时,互联网对人的理解,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身体。而这一新的维度,也将产生新的商机。上面提到的健康管理当然是商机之一。但是,这一商机显然比较初级。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咨询和顾问服务,可能会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商业机会——通过整合个体的身体信息、生活方式、环境信息等,为用户提供扁鹊式的健康管理与顾问服务,将疾病消灭于腠理。 未来互联网:基于情感的服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从最初的基于cookie的对作为物理设备的理解,到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而实现的对个人的身份和位置的理解,再到基于可穿戴设备对人的身体状况的理解,互联网对人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那么,可穿戴互联网之后的未来呢?这里笔者冒昧揣测——可能会是基于情感服务的互联网时代。之所以得出这一判断,是基于笔者对互联网之于人的关系的发展过程的逻辑推演。 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理解它的用户——起初,要求用户有意识的输入,然后根据用户的输入,尝试判断用户需求然后提供给用户一个判断列表,由用户自己选择自己的所需——这等于是告诉用户:我对您的需求有几种判断,但是具体您的真实需求如何,我并不清楚,所以把这几种判断都呈现给您,请您选择——这就是基于关键词的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应用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线索——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IT精英,它不会给你推荐播种技巧;如果你午餐前夕在王府井搜索特色小吃,它不会给你推荐上海城隍庙的排骨年糕——随着背景线索的增加,它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精度进一步提升。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