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P2P借贷平台:性质、风险与监管(上)

发布时间:2013-05-10 04:14:32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P2P(Peer to Peer)是一个互联网学理概念,表示了互联网的端对端信息交互方式和关系发生特征。该交互是在对等网络中实现的,不通过中间工作站平台。相类似 的,P2P网络贷

目 录

一、性质与合法性

1.  P2P网络借贷

1.1  概念重新界定

1.2  发展概况与特点

2.  延伸模式及其合法性浅析

2.1  P2P网贷的合法性来源

2.2  基于P2P的小贷担保

2.3  专业放贷人与债权转让

二、两种延伸模式的风险

1.  信贷风险与关联风险

2.  资金沉淀与流动性风险

3.  财务披露与其他风险

三、行业自律与监管

1.  行业透明与自律性

2.  审慎监管及内容

3.  监管容忍度及内容

4.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尝试

附录一: 争议P2P,聚焦七个核心问题

一、性质与合法性

1.  P2P网络借贷

1.1  概念重新界定

P2P(Peer to Peer)是一个互联网学理概念,表示了互联网的端对端信息交互方式和关系发生特征。该交互是在对等网络中实现的,不通过中间工作站平台。相类似 的,P2P网络贷款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在债权债务属性关系中脱离了传统的资金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P2P网络借贷涵盖在 “金融脱媒”的概念里。

在传统技术下,受制于气候地理、专业能力和物质成本等因素,大范围的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流动和关系发生是很难实现的。 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较低成本地解决了信息的分散和不对称性问题;而历史数据的积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深化,又使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 转化价值得到提升。当这种互联网P2P多重价值转化在借贷领域时,出现了P2P网络借贷(下称“P2P网贷”)模式。

在该模式中,存在一个 中间服务方——P2P网贷平台。其主要为网络借贷的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但不作为借贷资金的债权债务方。具体服 务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借贷信息公布、信用审核、法律手续、投资咨询、逾期贷款追偿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等。有些P2P网贷平台即使通过相关形式(银行或第三方 支付平台账户)提供了资金的中间托管结算(非必须,最好隔离)服务,也依然没有逾越“非债权债务方”的边界。

网络借贷目前普遍被理解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借贷,并笼统称之为P2P网贷。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并可能在研究与监管中造成困惑。本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的网络借贷,首先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技术是作为必要支撑,而非只是金融技术的互联网形式化。

互 联网的思想是点对点的信息互联,网格化的关系联接,从而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并从这些数据信息中挖掘出价值。P2P网贷的模式正符合了这个 核心,即公众化点对点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在这种模式中,(信息和资金)交互双方呈现多对多的形态,且参与者极其广泛,借贷关系密集复杂,特征正如毛细血 管般的线下民间借贷。另一方面,P2P网贷更是跨越了地域和关系网络,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互联。

在这个意义上,P2P网贷形式并非只是一种 技术,而是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展现了金融脱媒和互联网的结合在个人端的巨大能量。若是仅以技术化形式来看,阿里小贷和各大银行远程互联网审贷模式都可以称 为网络借贷。但这两者只是“网络技术借贷”,并不是基于网络的思想的。网络的概念应该是超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借贷往往都表现为审贷技 术的升级,借贷中的双方参与者结构和产生的客观效果并没有实质改变。

仅以监管为例,来分析两者的巨大区别。阿里小贷的机构形式是小贷公司, 放贷资金来自于资本金和有限融入资本,不涉及公众利益,其风险承担都在机构内部。监管部门对其有监测,但采用非审慎监管原则。而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贷 款业务,作为审贷技术升级,放贷主体和指标控制都不改变,不产生监管上的附加条款和压力。事实上,阿里小贷和各大银行在交易中的双方结构仍是一对多的形 式;但在P2P网贷中,往往存在着广泛的分散的网格状的参与者,错综复杂的借贷关系(信息与资金的交叉多线条性关系)。在这种信息与资金的广泛散点和网格 状互联中,产生了金融监管中最需严格审慎的公众化利益问题(可能性),以及对于资金流监测、宏观调控效果等诸多监管技术问题。

不可否认,网络借贷和互联网金融,都极大依赖于互联网数据与技术。但是,P2P网贷背后的实质是公众化点对点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不仅仅只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端。本研究的对象集中于该意义上的P2P互联网思维的借贷行为,不包含仅其形式为网络技术的借贷行为。

1.2  发展概况与特点

自2005年以来,以Zopa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模式在欧美兴起,之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该模式被广泛复制,虽然总体市场规模不大,但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P2P 网贷的市场规模并不大。据Lending Club官网12月最新数据,其成立6年来通过平台共促成借贷金额为11亿美金,其主要竞争者Prosper则共促成了4.33亿美金借贷。据公开数据保 守估计,两者占据了美国P2P市场80%以上的份额。但这只是其累计借贷金额,说明目前整个市场空间还是有限的。至于盈利能力,Lending Club在11亿美金的累计借贷额中,投资者获得的回报为0.94亿美金,而自身平台刚刚开始盈利。几个大型P2P网贷平台也都处于扭亏为盈和接近盈亏平 衡的阶段。至于风险控制,坏账率在2%—8%之间,相比于传统银行并不低。但Lending Club拒绝的贷款申请为93亿美金,是其累计借贷金额的8.5倍。这也说明即使在审慎性的条件下,国外标准的P2P网贷行业风险并不低。但在另一方面, 几个较为成熟的P2P网贷平台基本都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数千万美金投资,却又说明这个行业前景被看好。

P2P网贷模式的延伸性和 创新也同样引人注目。在信息价值的获取和实现方式上,其延伸到了社交领域,比如Lending Club尝试利用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软信息”来寻找更多投资者、借贷者和进行信用审核。在借贷双方匹配方式上,比如Prosper利用在线拍 卖平台让投资者进行贷款产品的竞标。在多元化价值上,其延伸至公益领域,比如Kiva通过吸引公益投资者低息和免息贷款给贫困家庭,帮助他们改善生产和生 活。诸如此类,创新颇多。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