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国信用卡的四幕剧:靠数据获利
互联网的发展,比马蔚华已很超前的关于社会支付平台的想法走得还要远。信用卡演化的第四幕正在拉开序幕。 下一个浪潮,很可能是情境信用(Contextual Credit)。情境信用与现有各种信用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再以一般等价物为核心,不再以货币为重心,转而以一对一精准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重心,发挥社会支付平台作用,去赚现在没人赚的那10万亿的钱。?当信用卡发展到情境信用阶段后,不用金融信用卡,就可以用商务中介直接透支消费。信用卡将回到它的本身——以信息形式存在的信用,对货币权力进行支配。在现实中,阿里下个月即将推出的信用支付,就是情境支付的雏形。 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宣布,拟在4月正式推出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度相似的“信用支付”。阿里巴巴通过分析支付宝用户的消费习惯、个人信息等数据,确定信用等级,用户可以预支1-5000元消费,免息期38天。阿里金融正在将信用支付功能接入淘宝和天猫等平台的商家体系,每个签约商家将为此支付1%的服务费。买家在淘宝站内看好货品,只要店铺开通了这个服务(类似于传统商家支持某个行的信用卡),买家就能“刷卡”,然后在还款日前还款,38天内还是免息的。 “信用支付”并非靠借钱生息获利,而是靠数据获利。获利的本钱,也不是金融,而是商务本身。阿里由自己掌握的商家数据出征信报告,由合作银行负责放贷。这将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服务+支付服务”。 互联网人的做法并非异想天开。3个月前Rob Docters等人所著的《情境定价》(Contextual Pricing)实际为情境信用提供了理论基础。Docters指出,目录价格(list Price)之死,将开启人类一对一定价的新时代。list Price是指制造商建议的零售价。Docters指出,list Price死亡,是因为一个固定的价格将再也不能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经济学将建立这样的新法则:一个商品在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价格,不同于同一个商品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的价格。 情境就是指一对一。一对一定价,要求一对一的信用。情境信用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情境信用是金融脱媒后中介所承担的新使命,它使信用卡这种中介转向商务服务。这不是金融中介的死亡,而是金融中介的新生。至于掌握这一中介的还是不是银行,完全取决于银行跟不跟得上信息革命的脚步,具体来说跟不跟得上作为信息革命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的节奏。 从金融业自己的理论看,这正符合斯蒂格里茨等的《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指出的方向:权力从货币转向信息,而且是转向“与某个具体借款人信誉有关的信息”,它“不能用简单的变量加以刻画,例如‘价格’这一变量”。如果银行业自己都不读自己的经典,对不起,互联网就代劳了。结果就会应了比尔·盖茨说的,“未来,银行业是必要的,银行是不必要的。” 银行的死亡方式很奇怪:它的金融业务绝对值将不断上升(1.4万亿还会上升,这带来一种假象:互联网永远不会替代银行做的事),但在总业务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10万亿中1.4万亿越来越占小头。这才是真相,互联网根本就不做银行做的事,它靠信息业务的增量而使主客易位)。换句话说,银行不变革,将陷入安乐死。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