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再论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伪命题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尼采 上一次的卖鱼贴得到一片赞誉,而关于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伪命题这个帖子又赢得一片吐槽。早晨醒来,观罢各路大神的吐槽和留言,不禁依然惆怅,泡上一杯咖啡,只能感叹知音难得,不管赞誉还是吐槽,能看懂者寥寥。 人,不能只听对自己有利,或者赞美的声音,那样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上个帖子很多人的抬爱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最感激的是通过虎嗅认识的许多做生鲜的朋友,分享了一些彼此的心得和困难。而之所以想发“生鲜电商是不是伪命题”这个帖子,是想告诉诸位,尤其是想从事这一行业的IT创业者们,这里面的问题和风险,在你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陈景润之前,请不要轻易去碰这个命题。谨而慎之,三思而后行。 当然,那些视金钱如粪土,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关系有关系的财主和煤老板们基本可以无视我。 自己本就是一屌丝,所以写的东西,也就只是给屌丝们看看,入不得高帅富们的法眼。 不一一回复各位了,在这里我做一个对各位集中的回复,希望能让原本没看懂的看懂,原本看懂的再多一些交流。(我的帖子一般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居然还有个哥们说我针对他,我当场风中凌乱。) 1.之所以调侃那些IT男们,是发现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IT男有跟风习惯,什么流行就幻想着去做什么,今天手机火了就觉得移动互联网是一片蓝海,明天植物大战僵尸风靡世界,就觉得手游前途无量,后天对着几个生鲜网站的数据流口水,开始断言几年后那将是一片歌舞升平的行业。 他们从不用脑袋思考一下,他们做的是电子服务,而根本不是真正的商业。所谓的泡沫,就是这么来的。 也许你向小米苹果买只手机,你只要知道这个手机售价多少,并不需要懂得你如何去组装。但是你觉得如果你连自己都从不上街买菜,没在菜场卖过菜,甚至你连码头都没见过,农场也没逛过,你就和别人扯淡生鲜电商这个市场有多美好。..。这不真的是扯淡么? 请各位IT男不要百度,回答我,今天的大白菜多少钱一斤? 瞧,你自己都害羞得低下头了吧? 2. “你等着,我做给你看。” “现在不行不代表几年后不行,以前手机balabala.。.” “作者在绝望。..” “自己想不到未必别人做不到,要多虚心向人学习。..。” “生鲜电商可不可行不是你说了算。” “这文章就是一学生的产物。” 看到这些我就笑了。我想请问诸位,几个帖子下来,我何时有说过生鲜是不可以在网上卖的? 我从未对这个行业绝望,也从未对这个行业期待过高。在海产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我意识到冷链物流成本,供应链的不稳定,价格的浮动,体验的缺乏对于以电子作为切入口的农商、鱼商、水果商们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 迷茫是肯定的,摔跤也是可以预见的,就是因为这块肥肉够肥,谁都想吃,所以那些先烈们毅然走得前赴后继,头也不回。 传统的农场比,以电子来做生鲜,就目前看来,显然缺乏说服力。现在大多数的所谓生鲜电商可以从这肉里咬一口,但没人有能耐一口吞下。 就如同我上个帖子说的,我只能在小范围里做,但依然无法做大。和传统的工业产品不同,生鲜由于保存和运输的特殊性,你每向前走一步就意味着脚下多一份风险。 年初的时候,我计划过扩充我的SKU,但发现每扩充一种产品,我的相应风险就多一分。里面的问题愿意分享给诸位: a. 按照我一直的思路,电子作为切入口的海鲜类产品,必然要避开本地农贸市场,需要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就以为着原产地偏远,必须长途运输(为什么要差异化,可参看我的第一个帖子),而长途运输直接意味着你对源头的质量无法把控,谁能保证生鲜从3000公里外的地方运到你冷库这中途就一定不出岔子,完好无损,品质如初?(事实上经常出现问题,少货,解冻,坏死,腐烂等等) b. 因为我的公司是外贸类公司,所以之前都是整柜进货,而我现在要增加十几种品类,直接意味着2个后果:要么一次囤积十几个货柜,要么一个货柜里拼十几种货品。前者,明显对于我这种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小公司是个灾难,后者,不可能有供货商和你这么做生意,(一般海鲜的船货最少也要按货柜收,绝大部分是整船收购。)如果要小批量试试市场,那么只能从批发商手中拿货,那么意味着你的价格一定高。 c.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种新的品类你要进行推广需要一个周期,一般在2-4个月,而市场很多时候是无法预估的。在你囤积货品推广之前,你是否能保证长时间的保存能不影响你的品质?这个很难,去年一批货,15吨的蟹,因为对市场预估过高,造成时间囤积太长,品质大约在半年后开始下降,最后只能以成本价略高的价格卖出,并无多少利润。 d. 以我的供货渠道关系,也许我也可以在国内收到一些小批量的货,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你从国内北方到南方的冷链依然困扰着我,一辆10吨的冷藏车,它从黑龙江到海南的价格是按公里计费的,你运3,4吨和运10吨是一个价格,运少了运费高不合算,进货多了,又要增加风险。怎么平衡?也许有做过物流的朋友会说拼车,那也得有车给你拼呀,大多数时候你得等,而顾客是不愿意多等的。 所以我说,对于生鲜来说,每增加一个品类的SKU,就是多给自己埋下一颗地雷。 这仅仅只是几个我自身的例子罢了,我相信菜农,果农遇到的问题还要多。 3. “你没看到XX,没看到XX农庄,没看到XXXX,人家都做的挺好。” “什么伪不伪,已经有人赚钱证明了。” 这些留言的朋友,我想告诉你们两句话: a. 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公开自己的财务内帐,营业额,毛利,和纯利润,完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营业额只能代表多少人买了你多少东西。而利润,只有老板自己心里最清楚。采购成本,损耗,仓储费用,人工,物流,供应链,这还不包括线上网站的维护费用,团队维护,引流,线下实体店面租金(要知道一般生鲜实体店面积都会在200-300平方)。 究竟有多少利润,呵呵,问问老板自己吧。 b. 我所谓的”大师兄“是指真正能将生鲜这个盘子做到极致,做到如HM,ZARA那般铺天盖地的场面,至少你也得和李宁,美邦,森马看齐吧? 你觉得这个行业现在有这样的企业么?以它的特殊性,你觉得有可能么?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