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历程:一家拒绝了Evernote收购的创业公司如何成长
在 27 岁生日的前一天,Nate Weiner 从旧金山驱车前往山景城参加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会面。Weiner——他自己将名字拼读成“WINE-er”(有爱喝酒之人的意思),在车里不断回放着 Sam Sparro 的“Black and Gold”,回想起曾经经历的初中艰涩岁月,为即将来到的谈判时刻壮胆。 那是 2011 年的 4 月 22 日。几周前,Evernote 执行官突然致电 Weiner,表露出对当时还不叫 Pocket(叫 Read It Later)的收购兴趣。Read It Later 是 Weiner 在 2007 年开始的项目,最早它是一个 Firefox 的插件,可以收藏文章稍后阅读。Weiner 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收购要约感到吃惊——他随手做的产品竟然变成了一门真正的生意,而且是一家拥有三百万用户(大多还是付费用户)的公司想要收购自己的产品。 Evernote 想把 Read It Later 变成自身 remember-everything(记住一切)服务的一部分。而两个产品有着天然的契合点:Evernote 是除了 Email 之外,Read It Later 用户存储资源的最大内容来源处,包括了文章、视频和网页。而 Read It Later 的数据量正在持续攀升——在谈判开展的那个时候每月有 750 万条保存内容。 当时 Evernote 的战略发展部部长 Ken Gullicksen 给 Weiner 开出的收购价格大约在两三百万左右,可是 Weiner 觉得 Read It Later 至少值这个价格的六倍之多。 灵光初现 在 Weiner 的早期职业生涯中,Pocket 和很多其它的项目一样,只是一个小产品而已。当他处于十几岁的少年时期,他就为当地的房地产中介建设网站,并为《007 之黄金眼》制作宣传视频。在大学中,他主修刑事审判专业,却中途退学搬至 Colorado 专心为一档极限运动节目做 3D 动画。 2007 年,Weiner 在 Minneapolis 市做着自由职业,一边做网站开发一边思考着有什么值得创业的主意。他做网站的时候经常会和自己的女友 Nikki Will 一起合作,Will 当时是一家当地广告公司的设计师。闲暇之余,Weiner 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博客 Idea Shower 上,那里有好几个他在运作的项目清单。 其中一个项目可以看成是 QS 运动的先驱,它尝试自动记录用户日常生活数据,而另外一个则是通过实时分析 Twitter 数据来识别可能大热的新闻话题。这个项目运转三天后就被 Twitter 切断了数据来源的通道,Weiner 后来说:“我再也不会做需要调用别人 API 的项目”。 Weiner 几乎通过网上的教程学会如何编程的。07 年 8 月,他首次写出一个 Firefox 插件,插件中有两个按钮——一个用来收藏文章,另一个则用来查看保存的所有数据。8 月 16 号,他发 email 通知了自己的所有朋友,让大家一起来试试这个插件。 成长与惩罚 Evernote 总部里,坐着 Evernote 的创始人兼 CEO Phil Libin,还有 Gullicksen。Weiner 讲演着自己的幻灯片,介绍 Read It Later 是如何吸引到百万用户,如何做到几十万的盈利。 那个时候,只有 Nate Weiner 自己是 Read It Later 的全职员工,他的妻子 Will 帮他做 app 的外观设计,而他的双胞胎哥哥 Max Weiner 则负责 Android 版本的开发。这个类似书签的小项目为 Weiner 截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产品上线仅仅几个月,就登上了 Digg 首页,随之引入巨大流量。而 Lifehacker 不久后也写了一篇关于 Read It Later 的报道。Weiner 开始往 Read It Later 中不断增添新功能:允许离线阅读文章、跨浏览器同步收藏内容和一个 iPhone 版本的应用——这款 2.99 美元的应用为 Read It Later 带来了盈利。所以 2010 年,Weiner 搬至洛杉矶,开始将精力全部放在 Read It Later 上。 不过,Read It Later 几乎在诞生之初就遭逢了竞争对手。2008 年元月,Tumblr 开发者 Marco Arment 发布了 Instapaper,并称只有自己的产品才是第一款真正的 read-it-later 服务。一开始,Instapaper 在几个浏览器上都提供了服务,并且支持同步、重新排版文本以及离线阅读的功能,Arment 说这些是 read-later 服务的必备要素。 而 Arment 一直对 Read It Later 怀有轻视之意,“Weiner 在最初几年几乎抄袭了 Instapaper 的所有功能”,Arment 说道。但 Weiner 否认了抄袭的说法。 随着 Read It Later 的流行度不断上涨,Weiner 的野心也随之增长。他觉得自己产品可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目前的形态,它同样可以收藏视频、食谱、旅行资料,甚至是购物清单(Pocket 表示其服务可以为商品带来惊人的转化率,而电商功能未来将是 Pocket 主要研发的方向)。 同时,Weiner 的对手们只出现在单一的平台和操作系统上,比如当 Weiner 和 Evernote 谈判时,Instapaper 还没有推出自己的 Android 版本。而它后来几月推出的阅读清单功能,仅仅局限于 Safari 浏览器中。Weiner 知道多数人都会在多个浏览器和平台间切换使用,所以他的产品必须得符合这一状况:“用户们不会想把这些内容收藏到十个箩筐里的”,Weiner 说,“他们只想要有一个地方来存放所有的东西”。 Libin 和 Gullicksen 专注地听着 Weiner 的讲演,据 Weiner 回忆,当时 Libin 表露出合作的巨大兴趣,Read It Later 是用来存放东西的,而 Evernote 则是永久地记录,他们就像是天生一对。但 Gullicksen 怀疑他们是否可以满足 Weiner 开出的价格。会议结束后,Weiner 和 Libin 愉快地握手结束了会谈,并且满怀希望地回到了洛杉矶的家中。他和他的妻子叫了外卖披萨来庆祝,“我们尝试慢慢接受刚刚发生的一切”,Will 说,“未来我们生活的新篇章会是什么样的?” 两天后,Gullicksen 拨通了 Weiner 的电话,告诉他 Evernote 仍然很想收购 Read It Later,但是——只能维持原价。 成为动词 Read It Later 值多少钱,取决于最后它能成为多流行的事物。Pocket 和一系列创业公司很像——比如 Facebook,比如 Twitter。Facebook 让“Like”这个动作流行起来,Twitter 则产生了一个新动词“tweet”,Foursqaure 则带来一批“切客”(check-in),Pocket 希望可以使“save”流行起来,然后靠和出版商、零售商以及用户保存的所有商品的提供者合作以赚取利润。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