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四个方面,从0到1解读眼动测试

发布时间:2017-07-06 14:22:03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woshipm.com
导读:副标题#e# The eye sees only what the mind is prepared to comprehend。—Henri Bergson 正如柏格森所说,人的眼睛与心理活动总是密切联系着,当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通过他们的眼球运动所获得的信息,往往能比可用性测试和访谈获取更多隐藏但有价值

在实际项目中,难免会碰到用户来到实验室后发现眼动仪无法识别用户的眼球位置,所以在招募的时候,可以留有备选用户。实际上为了避免出现用户到场却无法完成测试的尴尬,我们一般直接招募没有近视没有散光的用户,当然这样的用户招募是有难度的,所以招募多少用户才合理呢?这和眼动测试的产出形式有关,如果眼动测试是为了产出热点图,考虑到热点图是叠加所有用户数据综合分析,所以至少需要30名用户的大样本才能减少生理实验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为了给因眼动仪无法获取数据导致的无效用户,Nielsen推荐至少招募39名用户。如果只是为了定性研究用户的眼动轨迹,那么只需要6名用户即可。这里Nielsen总结了一份表格如下:

四个方面,从0到1解读眼动测试

因此,在时间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用户的眼动轨迹比研究热点图来的更划算。当然,还有一种偷懒的方法,就是在测试用户数有限的情况下,观察每位用户的热点图,如果发现大部分热点图可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那么可以挑选几个典型的热点图用于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户开始测试后,发现始终无法被眼动仪追踪到,那么原则上我们还是要支付礼金,但为了减少损失,这个时候也可以让用户采用发声思维的方式参与测试。另外,在招募用户的时候,招募信息可以提及一些眼动相关的基本信息,但是也不用过于夸大,只要做到用户心里有数,测试时不会太紧张即可。

4.开始测试

由于眼动测试的特殊性,在开始测试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测试材料:除了呈现在屏幕上的测试内容外,我们还需要准备好:指导语(最好是打印稿)、任务清单、用户信息登记表、问卷(如果需要)、纸笔、礼金等。调整坐姿:眼动仪所配的软件是可以将用户在眼动仪的“视野”中的位置示意出来的,我们在调整用户坐姿时,只要让用户的双眼在眼动仪视野的正中即可,必要时调整座椅高度和眼动仪角度。此外,研究人员需要查阅眼动仪的说明书,了解眼动仪的必要参数,例如一般非接触式红外眼动仪会要求人眼距离屏幕的距离保持在50cm~60cm。

当眼动软件提示眼球位置监测状态良好,且用户表示坐姿舒适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测试前,最好口头告知用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姿势尽可能不变。四个方面,从0到1解读眼动测试

眼动校准: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确保校准成功,测试结果才是有效的。研究人员可以手动调节校准的点数,从4点校准到9点校准都可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5点校准,当然校准点数越多,校准的效果越好,只是越费时间,可能导致用户疲劳。校准结束后,眼动系统会呈现校准结果,即误差角度,一般双眼的误差都小等于0.5°,那么校准就成功了,否则则需要考虑多次校准(不同品牌眼动仪校准步骤略有不同,可参考说明文档)。

四个方面,从0到1解读眼动测试

预测试:在正式实验之前,需要用户熟悉测试流程,可以让用户做一遍预测试,预测试的流程和正式实验一致,只是测试材料会有不同。预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观察用户是否遇到困难,或者是否会不由自主移动身体导致眼动仪无法追踪眼球运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在正式测试前告知用户需要注意哪些。如果测试任务较为复杂,可以让用户在非眼动追踪的条件下,让用户完成一遍操作,以便让用户提前熟悉测试过程。

测后访谈/问卷:正式测试结束后,对用户进行访谈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如果研究人员在测试过程中可以实时看到用户在眼动的轨迹,当发现用户并没有按预期注视某些区域,就可以在测试结束后的访谈中,与用户聊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用户没有留意某个区域,这时用户的解释可以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对于测后问卷,则可根据之前设计好的问题收集必要的信息。

眼动测试中的一些误区误区一:对动态界面记录热点图

一般报告里的热点图都是静态的,但是如果进行眼动测试的材料是动态的,例如大多数网页会有轮播广告,或者鼠标悬停菜单,那么这些动态元素势必会改变用户的眼动模式,所以所得的静态的热点图上就会有很大偏差。因此,如果要采用热点图来分析眼动数据,需确保测试材料是静态的,比如可以使用网页的截图。此外,对于 AOI 区域,也会受到动态页面的影响,好在目前 Tobii 最新型号的眼动仪已经可以通过设置 AOI 动态位移来解决这个问题。

误区二:制作热点图时没有统一用户的测试时间

测试材料呈现给用户之后,眼动仪开始记录数据,这个时候用户在材料界面上的眼动轨迹会被记录下来,那么在制作热点图时,如果没有限定取用户前多少时间的眼动数据,那么用户看 10 秒钟的热点图和 100 秒的热点图将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对比不同用户的数据时,只有统一取测试中指定长度时间的眼动数据制作成的热点图,才有可比性。

误区三:测试过程中要求用户发声思维(Think Aloud)

发声思维法在可用性测试中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在眼动测试中并不适用。有研究发现,当用户被要求实时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时,用户会倾向于注视界面上的元素更久且更频繁,毕竟用户在表达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停留在所要描述的位置,这种现象与用户平时使用情况不符。所以如果采用发声思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无法应用于用户实际使用情景。

误区四:仅需要一次校准就可以跑完整个测试

理论上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每次测试时间较久,用户难免会疲劳而改变坐姿,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在测试间隔让用户休息一下。但是在再次测试之前,最好重新校准再进行测试。另外,用户只要坐姿不变,头部有小范围地运动,对数据影响是不大的。

误区五:眼动仪记录的用户视线位置就是用户真实所看的位置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