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看社交设计的变迁
Facebook的“平等性”和Twitter的“不平等性”
同样 Facebook 的信息流也是按照“timeline”方式展示出来的。但是 Facebook 的“timeline”与 Twiiter 的“timeline”有很大不同,Facebook 更强调“朋友”之间的平等性。 一段时间之前,出现“Escape from Facebook”的现象,有网友风趣的说,一个孩子登录 Facebook,发现他的母亲、姑姑、姨姨都在上面,所以吓跑了。因为添加了好友之后,彼此发的帖子都会出现在对方的“timeline”上(除非特意做设置)。 这个“Escape from Facebook”现象,更适合国情的,我可以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你登录 QQ 要隐身”,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你更希望享有“不平等性”,也就是特权,你可以看到他,但他看不到你。 Twitter 强调朋友之间的“不平等性”,你关注了他,他不一定关注你,而 Facebook 更强调朋友之间的平等性,“关注”这个操作,也是后来从 Twitter 借鉴的。而现实中,“不平等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你经常会发现,你把那个人当朋友,那个人不一定拿你当朋友。某种程度上讲,Twitter 的创新远超越了 Facebook,如果你细细阅读从 Mashable 爆料新版 Twitter 的一些设计(非UI本身或者说社交模型设计理念),你会仍然发现有“很酷”的感觉。 G+,目前为止,社交模式的集大成者
G+ 也是按照“timeline”组织内容的。G+ 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分析,G+ 是 Facebook 的威胁,不是 Twitter 的威胁。实际上确实如此,G+ 是集大成者,圈子的设计,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交模型 。 在 G+中: 如果分享的对象是”Public”,那就是在发布博客。 如果你”Add”某人,他的帖子就出现在你的“timeline”中,那就是 twitter 特征。 如果你分享的对象是你特定的圈子,那就是商业邮件(或者工作场合中的邮件,比如发给公司的某个部门全部人员)。 如果你分享的对象是某一个人,那就是私人 Email; 从我的角度随便谈几点对未来社交设计 第一、网络社交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社交(你在Facebook上认识一个朋友,能帮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吗?); 第二、小群体、注重细节、深入挖掘用户习惯的产品会更受青睐(如果你QQ上有一百个好友,你应该大于有90个理由抛弃使用QQ,因为可能只有10个人还在和你互动); 第三、弱化形式,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重要(一切都要返璞归真吧); 第四、人们越来越懒,一目了然、极简设计会越来越被重视,怎么把三步操作变成两步操作,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懒是人的天性) If you like what I wrote,Follow me find more on Twitter @tabenren or Facebook @tabenren 感谢梁扬设计的封面配图,感谢您的阅读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