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沟通的七条经验
4. 同理心 做互联网的同学都知道要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最好能够一秒变小白,这就是所谓同理心。但同理心其实是典型的知易行难,不说一秒变小白了,一小时能变小白就不错了。而在做设计沟通的时候,是否能以同理心去沟通,也直接影响到沟通质量。 有这么个例子,A想了一个晚上的设计解决方案,第二天很开心地过来跟B一说,B说这个不行,我早就想过了。然后两个人就火药味很浓的吵起来了。表面看起来两个人在争论方案,其实是尊严之争。A一个晚上的思考,几秒钟就被B推翻了,B否定的不是A的方案,而是A的智商。A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火气就很大,就是要跟丫死磕。 这个例子中,B可以试着反过来想想,如果A在瞬间否定自己,自己会怎么反应,就能明白问题的症结了。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永远不要第一时间否定对方,要说让我想想。即使第一时间就对是非有个判断,也要先拖一下,给自己点时间再仔细思考下方案的合理性,再给出答复。 能够想他人之所想,确实能够大大帮助到我们日常的沟通。但是和一秒变小白一样,这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不过我还是有个建议,可以帮助更好地沟通。就是当自己情绪波动的时候,可以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对方听,而不要防卫性地攻击。比如当对方说你的设计很丑的时候,你可以说“审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过这个设计你觉得丑还是让我很沮丧”,而不要说”这个哪里丑了,这么上流的设计都看不懂你个土鳖,你倒是画个给我看看“。前者的表达直观地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对方,使得对方更容易“同理”你,后者只能使沟通变得更糟。 5. 认同“形式追随功能” 一些“有追求”的设计师经常容易犯形式大于功能的错误。 作为设计师,我们要明白,虽然界面表现很重要,但是形式是追随功能而存在的,不能为了追求表现形式而要求功能做妥协。好用和易用,都是建立在有用的基础之上的。当功能和界面表现发生冲突时,界面表现应该向功能妥协。比如要设计一款商务应用,如果为了体现设计师的成就感,非要把界面做得充满趣味性,那就违反了用户使用场景;反过来在游戏里,界面就不能设计得枯燥乏味。设计师要能够控制住自我表现的冲动,认真地理解产品定位和用户场景,然后做出好的设计。 形式追随功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功能限制形式,设计是带着镣铐跳舞。前段时间听广研nico的分享,他对设计师的定义我很喜欢,他的定义是:设计师是有方法的人。这里引用一下再加个定语,所谓牛逼的设计师,是指在种种限制之下,依然可以用优雅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 设计师要从内心建立起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转化到沟通中,就更容易和产品团队达成一致。 6. 引入外援 即便是富有经验的设计师,也难免会碰到在沟通中陷入僵持的情况,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时候如果擅于引入外部的声音,会非常有助于打破僵持。 也许可以暂时搁下争议,回去做数据上报,一周后看数据大家再做决定?或者随机在周围找n个和项目无关的人,对目前的解决方案做个A/B test,用一场快速轻量的测试解决争议?或者找一个你们都信得过的权威来给点建议?看看置身事外且经验丰富的同事怎么看这个问题。 卷入更多的人,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跳出从“我”出发看问题时的局限。而在僵持不下时,第三方的介入也给当事人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双方退一步冷静看问题之后,更容易达成一致。 7. 教学相长 职业生涯中,什么样的队友都会遇到。神一样的固然要好好把握,猪一样的也要循循善诱。 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个好学不倦的人,除了设计以外,积极地通过平时的沟通机会,了解和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当你能理解开发是怎么实现的时候,就不会设计出开发无法实现的设计稿;当你能理解产品经理想的是什么的时候,设计返稿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好的设计师一定也是个好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队友的理念。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审美品味带到整个团队中来。当团队成员对设计理念的认同和审美品味趋同的时候,以上很多沟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是不是会“教”,或者说是否具有影响力,是高级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的一道分水岭。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能够更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进而影响项目结果。 严格来说,第7条已经和沟通本身无关了。持续学习并且善于总结分享,应该是每个优秀设计师的必备素质。在这个基础之上,影响团队,增强共识,才是从根源上解决了沟通问题。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