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看看中国移动怎么说?
注:文章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博客 最近,关于运营商即将向微信收费的问题闹的沸沸扬扬,工信部部长,中移动的前任董事长王建宙,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腾讯总裁刘炽平以及业界的各个知名评论员都加入论战,一时间辩声四起,热闹非凡。 从本质上来说,微信的“信令风暴”这个问题挑战的是运营商的经营网络模式,运营商向微信收费有10000个理由,同样也有10000个理由不会向微信收费。尽管工信部已经表态,但是舆论领袖和业界精英还是都各抒己见,各大媒体到处转载,微博上风起云涌,一时间舆论一边倒,运营商备受指责,真的让人无法捉摸。 一个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收费与否的事件,为什么造成这么大的风波?微信收费,你究竟挑战了什么?如果细细深究起来,抛开具体的技术内涵,事情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一、现有模式对传统模式的冲击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催生了微信等一系列的社交通信类的软件,通过数据流量进行移动通信交互,因此完全“跨越”了运营商的短信这一业务的使用。同时,微信开发的语音对讲功能,也冲击了运营商的语音业务,给运营商的盈利和维护带来巨大挑战。可以预见的是,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将渐渐被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的通信工具吞噬,而语音,也很有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式。 在通信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辛辛苦苦运营了十几年的移动通信网络,花掉了数以千亿计的资金和上百万的优秀工程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被互联网企业的OTT无情的骑在头上,渐渐沦为管道,自然是压力巨大。而微信作为OTT的杰出代表,对运营商搭建的传统电信维护和收费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冲击。 其实,从现在的反应来看,运营商是相当包容的。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对OTT模式一直怀着非常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明确表态,“OTT是一种技术进步,不可阻挡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也进一步表示,“运营商是不反对OTT业务的。老百姓喜欢,包括我们自己都喜欢,为什么要去反对呢?”。实际上,除了这次的微信“信令风暴”事件,运营商对微信等业务跟自有业务一直是同等对待,没有任何的打压和监管。 然而这次的闹的沸沸扬扬的微信的信令造成的冲击的问题,是OTT模式跨越运营商“红线”的一种表现。目前微信最大的问题在于设计产品环节,比如类似微信这样“永远在线”的应用,会不断向运营商网络发出“心跳”,这些“心跳”本身没有任何流量,但是会占用运营商的信令通道,如果“心跳”过快过多,就会导致运营商的网络出现问题,甚至瘫痪。换句话说,目前微信占用运营商资源过多,但却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流量收入,同时还有可能把网络搞瘫痪。这或许才是引发运营商向腾讯表达不满的一个直接原因。 而且在2012年日本也曾经出现过此类的问题造成的“信令风暴”引起网络崩溃的前车之鉴。运营商希望能够和腾讯坐下来谈一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非常正当和必要的。 二、行业话务权争夺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次的微信收费之争,本质的内容是运营商对于“管道”被过分践踏的无奈反击,也是以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企图摆脱底层束缚,争做行业大佬的意图体现。在我看来,微信收费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双方都在抢夺行业的话语权。争吵的波澜越大,说明双方或者某一方需求突破的意图更大。 如果微信不收费,相当于行业默许了腾讯这种践踏运营商“红线”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腾讯之后平步青云,业务可以毫无保留的凌驾在运营商之上,而各类其他的即时通信类软件会纷纷毫无顾忌的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不管什么垃圾应用,垃圾流量都可以在运营商的网络上运行。如果运营商稍有不满的话,那就有微信不收费作为“前科”,运营商还将进一步的丧失话语权。 如果微信收费,说明运营商对于管道的绝对管控权还是无法撼动的。运营商可以借助对管道的安全监控,流量管理等,充分监控和介入互联网企业的流量走向中。虽然这样的结果对互联网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在流量管道这块的话语权缺失,将让他们在下一步的增值服务和应用突围方面面临运营商的牵制。 在国外,打官司判决有个“首案参考”的机制,在一个没有明显判决指向的情况下,如果之前有相似的案件宣判的话,后续类似的案件将参考这个案件的判决结果。所以在美国,三星跟苹果的侵权诉讼案争夺的那么激烈,背后有谷歌的角力,谷歌为了维护自己阵营,以免出现阵营里面存在接连被起诉的风险而下大力气争夺主动权导致官司备受关注。所以说,这个已经演变成OTT阵营跟运营商阵营真刀真枪的“第一战”,谁胜谁负,将进一步改变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格局。 基于此,工信部的对于“可能收费”的表态是旨在维持现有的通信行业秩序,肯定运营商的管道话语权。 三、谁在推波助澜? 在双方都没有协商出一个都可接受的解决方式情况下,事情似乎发展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工信部作为行业的权威监管机构,苗部长公开表示,“工信部已经要求运营商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微信有收费的可能,但不会大幅收费。”之后出现的舆论的一边倒情况,着实让人担心。 运营商最为被动,中国移动成了出气筒。中国移动除了最早之前一次提及“可能收费”之外,再也没有主动提过对OTT业务收费的事情。同时,在中国移动和工信部领导的讲话中,都再三强调过与OTT的共赢合作。就算是从工信部和中国移动的官方表态中,收费的对象也都是面向腾讯收费,根本没有提面向客户收费。结果现在随便翻个微博和论坛一看,都对中国移动口诛笔伐,骂声一片。 无法否认的是,涉及收费会影响到用户的利益,对待这点应该相当慎重。因此一直以来的口径都是“可能收费”“向腾讯收费”,运营商表现出的态度也是极其克制,官方表态没有强硬言辞。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似乎也是冷静对待,只是不断的“顺应民意”,表示不会收费。但是舆论造成的压力却是一直在推波助澜,难以控制。 先是微博流传出“在工信部,运营商的双重压力下,小马哥最终没有顶住,微信收费将于7月1日开始,收费标准:信息5分/条,语音1毛/条”的微博消息,一时间客户群起激昂,各种专家揭竿而起,纷纷指责工信部和运营商乱收费。接着一些所谓的专家开始现身各大媒体,纷纷以“重复收费”“行业垄断”谴责中国移动的霸王条款。然后在各大知名门户上挂出了专业和意见领袖的帖子,并公开展示投票性质的讨论。现在有出现了很多类比国外运营商的“不收费实践”,说要跟国际接轨,收费了就是脱离世界人民群众。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