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音乐人: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许多游戏音乐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进入游戏世界里;他们全情投入音乐,而不是游戏。准确地讲,他们还是音乐人,而非游戏人。 张书乐 不少游戏音乐人和我分享了一个话题:游戏音乐已经被加入格莱美奖的4个奖项描述中。2011年,《文明4》的开场曲“Baba Yetu(我们的天父)”获得“最佳器乐编曲伴唱”奖,获奖者还是位华裔,名叫田志仁。 或许在我内心深处,总有点酸葡萄心理,在我看来,游戏音乐被加入到格莱美奖的奖项描述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就和电竞“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运动项目”那样,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游戏音乐人特别喜欢吐槽,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新闻上看到,小旭音乐的创始人卢小旭一边宣称要成为游戏音乐界的“No.1”,但同时又抱怨游戏音乐做不下去。主要是因为游戏公司的投入太少,2010年,小旭说游戏公司在游戏音乐上的投入占比是1%,2012年倒是“大涨”了,但也不超过5%。 游戏圈内的朋友坦诚相告:投入少是事实,小旭说的情况是真的。但责任全都在游戏公司身上吗?游戏音乐人没有责任吗? 为了写好这期专栏,我曾联系了多个游戏音乐工作室,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家一线游戏公司最注重游戏音乐?从反馈来看,多个游戏音乐人的回答颇为类似,堪称“神回复”,大致内容如下:平时不怎么关注游戏公司,而游戏公司对音乐似乎没有特别注重,也没特别不注重。 一段“绕口令”下来,等于啥都没说。但从这类答复中不难看出一个问题,游戏音乐人把自己与游戏产业隔离开来,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游戏人,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关心游戏产业,也不太关心游戏。 有一位游戏音乐人在谈及自己最疯狂的一次游戏音乐之旅时,这样说道:“曾经一天连续做了3个完整游戏的音乐。”这听上去似乎十分敬业,而且一天之内做出的游戏音乐,在质量上也值得肯定,毕竟创作不同于简单劳动,音乐人或许一个月也写不出好作品,但也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写出许多精彩乐章。但这位音乐人又补了一句话:“这3个游戏都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根本不存在!”如果是做无用功,似乎还可以理解,毕竟是游戏音乐人大多带有浓郁的艺术气质,但问题是靠主观臆想出来的游戏,与现实中的游戏有多大关联呢?如果面对真实的游戏产品,游戏音乐人也如此率性而为,那结果又会如何? 在许多游戏业内人士看来,游戏音乐和游戏本身真的联系不大,理由很简单:许多游戏音乐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进入游戏世界里;他们全情投入音乐,而不是游戏。准确地讲,他们还是音乐人,而非游戏人。 没有音乐的游戏是寂寞的,没有游戏的音乐是空洞的。如何才能将这两个看似相隔不远的“世界”连在一起,变成一个“世界”呢?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