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为啥建议用老技术解决问题
前天淼叔在飞机上敲了一篇《315危机公关必备手册》(回复本公号 315 可以看到),是用手机把跟朋友聊天的内容记录了下来,挺短,也未必全面,今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详细探讨。敲完之后挺累的,就在飞机上看了会儿书,看的是《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也就是知乎整理了李开复、王小川、张小龙等一批大牛的问答,总结出一些创业中常见问题的答案。 看着看着,王小川的几句话淼叔觉得挺好玩的。首先,作为一个以技术男形象闻名的创业者,王小川在创业时期使用新技术的态度,反而挺保守。他说,新技术可能带来两种风险,第一种是它本身不够成熟,第二种是你的员工不够熟悉它。创业期间,本来在商业目标、融资、产品、团队等方面就已经面临很多风险了,在技术选型这种比较可控的方面,没必要增加新的风险(大意,原话有兴趣的同学看书去吧,或者跟淼叔要照片)。 这个说法跟一般人的想象有点出入。一般人会觉得,创业公司要突破,要求新求变,要走出大公司的阴影,所以一定要有所突破;互联网是个重视技术的行业,所以就算不首选,也起码应该把技术突破放在高优先级的事务里吧。结果王小川明显不认同这种看法。 要说谁对谁错吧,这也不是很绝对的事儿,总有人能举出反例来。不过淼叔倒是知道不少创业公司,一开始的确没用啥先进技术。比如丁磊写163邮箱时,用的平台是UNIX而不是LINUX(后者未必比前者先进哈,但在开源性和社区讨论热度上肯定更时髦);新浪一开始就是个论坛;360早年做杀毒用的还是买来的引擎;不可一世的比尔·盖茨大帝,连起家的DOS都是连蒙带骗从人家手中直接谈的转让……当然反例也有,比如Google和百度起家时,用的搜索技术在自己的圈子内都是顶级的。 这个事儿如果就这么讨论下去,那基本是不会有啥定论的,可能就沦为论坛上常见的“C++好还是JAVA好”“豆腐脑该是甜的还是咸的”之类口水帖了。不过王小川还提出了一个标准,这就有比较标准了。他说,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才是关键,技术并不是根本,要把精力放在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挖坑上。 这句话有些人可能觉得是“正确的废话”,不过如果读者同学你正好在一个创业公司里,我估计就不会这么想了。很多时候吧,大家都会有一个很正确的目标,比如“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无缝连接每个人”“做互联网的水电煤”“改变世界”等等,可是呢,你们家创始人或者别的高管,往往可能有更急迫的眼前的事儿,比如,我们要先在技术上有突破啊,先把团队理顺啊,先解决盈利问题啊等等,然后这些事儿就成了公司的目标了,远大理想成了“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后面的那个之后了。等到眼前这些事解决完,公司的方向可能也七转八拐不知道去哪儿了,甚至可能在一个问题上纠缠着出不来,就是所谓掉进了自己挖的坑。尤其是技术上,这是一个让人痴迷的玩艺,有过不完的挑战。一旦在这个上面痴迷,大概只有网游能跟它比沉迷了…… 所以凡事都有前提,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相比于满足用户需求,技术只是一个手段,远远不能作为目的。基本上一旦开始创业,最重要的是产品要成型开始运营,如果团队里个个是某个新技术的大牛,那采用新技术也无可厚非;否则的话,盲目追求新技术的后果,很可能是团队无休止的学习、磨合,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延期、士气下降、市场窗口消失等等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王小川后面也说,其实没有所谓“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成功的商业模式”来形容更准确,因为每个创业团队都不同,没有哪种普世的模式可以说“成熟”,而如果真的有一群用户喜欢使用产品,确实解决了他们的需求,这群用户的规模又足以支撑商业化,那就是“成功的模式”。 就说这么多吧,大家有兴趣的去看书,有其他的看法直接回复公众号留言或在这里评论。下次再聊。 阳淼的微信公众号是“如是淼闻”(RUSHIMIAOWEN),欢迎大家在微信-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 项下以中文或英文搜索、订阅。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