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一年烧千万,腾讯做“大家”亏了吗?

发布时间:2014-01-13 19:17:53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腾讯大家第一阶段为时三年,首年投入即接近2000万。从资金量上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虎嗅获得的首轮投资。

当然,即使这样,大家的广告收入目前来看也是有其天花板的。从去年三季报看,百度广告收入88亿,腾讯广告收入13亿,是百度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之间。这就是“大家”的广告总收入上限。

并且从大家“高端内容”的定位来看,即使加入广告激励,也应该不会让它成为主流收入模式。单纯的流量变现激励,很容易驱动作者去迎合读者、制造热点,甚至使用标题党、擦边图片等手段,重新走上微博草根大V的老路。在流量之外,以专业编辑确定的稿费标准,将成为制衡这一副作用的手段,也是目前人工相对于机器筛选内容的优势之一。

互联网应该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改变

前两部分看上去都是给“大家”辩解的,作为一个初始入驻的作者,淼叔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观察资源,所以会先分析一些流传较广的误读之处。这部分就谈谈大家的不足。

大家的出现,把以前传统媒体上的精英作者基本上是席卷一空,因为稿酬和展现平台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反过来说,“大家”的运营方式也仍然没有脱出传统媒体的窠臼,仍然是作者写、读者看这种单向方式——不要说有评论就是有互动,“大家”作者有多少人精心维护自己的评论,当局者清。更何况就算精心维护了,这种博客式的互动也是浅层次的。

额外说一句,即使用传统媒体方式运营,“大家”也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们的编辑24小时倒班在线,保证稿件投出后2小时内有响应,这已经比以前最快的报纸、门户都要快上三分之二的时间了;而对内容的原样不删改,更是纸媒体望尘莫及的优势。

但是这种极致并不是媒体项目的极致。在过去一年的自媒体风暴中,有大量写作者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创作、自己运营、自己聚集特定粉丝群体的流程。这让写作者摆脱了单纯依靠稿费收入的模式,转而像演艺明星一样,以“才能变现”来立体化自己的收入。而在“大家”上面,却有一个与此相反的例子:著名说书艺人单田芳的第一篇文章达到了3000万流量,而他获得的仅仅是稿费——这对腾讯来说是纯支出。而如果腾讯代理了单田芳的演出、音像制品和广告代言呢?

如果说是单田芳作为成名艺人,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商业体系,腾讯无法插入的话,那在第一部分列举的大量有才华而不著名的作者,应该由腾讯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例如在历史方面有优秀积累并拥有一群铁杆粉丝的黄章晋,自己创业做了精品阅读项目“大象公会”;而腾讯本来是可以孵化出更多此类项目的。

自媒体出现的最大意义,就是上面说的“立体化”收入。而让一个作家在“写稿机器”的层面上得到飞跃,拥有个人品牌、个人粉丝群和立体化的商业可能,是“大家”可以探索的方向,也与其初衷有更多吻合的地方。反过来说,这是大家目前的不足。

另一方面的不足,则是内容的零碎化。由于一开始以专栏方式运营,因此这导致大家的很多内容仍然偏于时政评论或碎片化挖掘,成体系的内容仍然偏少。媒体行业内人都知道,再好的专栏作家,写两年也就废了,因为输出大于积累;大家部分作家的“水化”现象,也与这个规律相关。要克服这个现状,除了依据点击量和索引、引用数来重新确立稿费标准外,鼓励作者进行系统的文化探索与写作,在后期出版、专利等领域进行挖掘,也应当成为大家的远期目标。毕竟,做成一个巨型专栏,是没多大意思的;高投入下的内容产生长远的效果,甚至能够积淀为经典书籍和真知灼见,才真正算达到了“大家”的初衷。

本文是淼叔“媒体转型观察”的第二篇,第一篇名为“腾讯告别新闻超市”,感兴趣的同学可查看关联阅读。

欢迎关注淼叔的微信自媒体 如是淼闻(RUSHIMIAOWEN),这里将跟你分享我的科技观察、情色评论和传媒心得。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