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野望:合作与开放会改变互联网吗?
从深圳到广州,如果搭车高铁的话,全程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从1998年到2010年,过了12年,在靠着 QQ 增殖业务及游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台柱之后,备受争议的腾讯悄无声息地靠着微信在众人眼中稳稳地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潮流的一张船票。 普通用户在刷朋友圈,自媒体试图在微博之外寻找到另外的自我保值增值平台,而商家服务方也希望借助微信这个大平台尝试一些新的玩法。 微信自己也在摸索与试错之中,没有人敢肯定微信现在所做的就一定是正确并能获得预想回报的,但是,既然已经处于时代和移动互联网的潮流之中,他们必然需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鲜事,需要去尝试一些新的商业上的可能性——而从微信合作伙伴大会的反响和影响来说,微信,似乎干得很不错。 微信究竟要往哪里走?在微信的公众合作伙伴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
数字看起来的确非常漂亮,但我们也不由得会疑问,微信这样一款偏重用户私密的社交产品在移动互联网趋势立足之后究竟又能为腾讯带去什么呢? 没有 QQ 会员那样成熟完善的业务系统,不像游戏业务那般简单粗暴就可以赚得盆满钵益,一个理想主义的张小龙操刀的在 QQ 产品线中罕见「纯净」的微信究竟该以何种的形式来开展自己的商业计划和模式呢? 巴别塔固然理想,可正因为太过美好不切实际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互联网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有人都知道,微信不止是腾讯现在杀手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更切实的途径,将作为移动互联网弄潮儿的微信同线下的商业运作相结合,打破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传统产业行业之间的隔阂,让 O2O 以真正紧密无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从一款社交工具,到成为信息载体的平台,再演化到目前的一个可以为用户生活提供便利、为合作方提供商业回报的产品,微信花了三年的时间。 be open
现在的微信如此宣传。 很明显,有着用户体验洁癖的张小龙及微信团队并不愿意以牺牲用户体验、靠霸王硬上弓的广告来实现商业化,公众号和服务号的推出已经表明他们有意将用户对信息需求方面的刚需——用户需要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现实需求的信息,他们已经开始将这种刚需转化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化模式。 但是,这样的尝试还只是个开始。 在开放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放才是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和核心价值的途径,数据与平台的开放才能真正推动一个伟大产品持续、健康地演化下去。
微信现在这样介绍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这也是微信现在的——并且承诺永远免费——开放策略。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和朋友进行社交互动,可以通过公众号和服务号来获得信息,通过合作方来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服务、消费——在互联网端,微信显露出一个平台极具潜力和价值的可能性。 当这个平台变得真正完善、包容和成熟的时候,便会真正涉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也只有拿出 Android 后 Google 具备这样的实力和能力,而开放恰恰是 Android 和 Google 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一个开放的产品开始能够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并且密切相关的时候,这个产品才有成为真正伟大产品的可能和潜质。 从线上到线下据说,报名参加这次合作大会的人数超过5000人,而会场的容纳席位其实只有450个而已。 很多人对微信的商业化合作感兴趣,大家都想了解微信究竟能为合作方带来什么,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微信的合作究竟会产生怎样新的玩法。 这样的例子不少。
广州并不算特别大,但是它的路却很复杂,汽车保有量巨大,交通堵塞颇为严重——甚至连住在深圳的微信团队副总张颖都在赶往会场的时候差点迷路迟到。 在「人不伤车能动」的前提下,针对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广州交警的微信号特别推出了快捷理赔,而每年集中蜂拥而至的车辆年审也因为预约功能的推出有了显著的改善。
友宝官方自称是中国最大的自动售货机的运营商,目前在全国已经运营的售货机超过1.5万台。它们和微信合作提出的口号是「钢镚该退休了」。 在友宝的自动售货机上搭载了触摸屏,用户选择商品之后,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微信完成支付,他们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地铁进行了一个月的微信支付实验之后,使用微信支付占比达到25%,微信购买客单价比一般用户高22%,总体销量比原来增加了10%。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