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商业化 文艺范能否不铜臭
依然是典型的慢文化和无处不在的小资情调,让“东西”的导购决不可能和蘑菇街、美丽说这样泛大众化的同行步调一致。对此,豆瓣似乎志得意满,因为这依然是豆瓣特意调制的文艺范购物模式。 按照豆瓣的说法,为了保证内容质量,豆瓣东西最初会限定分享用户的数量,只有少数豆瓣的优质核心用户才有邀请权限。随着用户量的增加,会通过机制+用户来保证。比如如果遇到令人不满的低质、“三俗”内容,一方面有豆瓣的运算加人工审核,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用户举报来杜绝。至于收入模式方面,在链接上增加产品的追踪代码,电商方能判断购买来源,然后按照成交额的一定比例与豆瓣分成。 当然更关键的还是继续延续豆瓣的生存模式,用户在“东西”上的行为都可以选择性地分享到个人的豆瓣广播中。其豆瓣友邻也将可以看到用户的商品喜好和评论意见,从而形成商品的社交推广,为他人的消费提供决策帮助。 很显然,豆瓣的电商,依然是阳春白雪,和其他主流电商动辄价格战、口水战和海量的广告投放相比,豆瓣想要做的依然是“不经意间选择个小清新”即可。 豆瓣尽管在商业化,却依然不想沾染铜臭,依然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7000万文艺青年一道生活。类似这样的状况,豆瓣以前也有发生过,有媒体报道称,豆瓣曾与QQ空间有过一次短暂的合作,在腾讯的用户群那里开设入口之后,蜂拥过来的人流——多半都不是豆瓣群聚的那种文艺青年,带来了十分喧嚣而品质低下的内容和社交,反倒损伤了豆瓣原生用户的访问体验,最后豆瓣中止了与QQ空间的合作,这也意味着豆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迎接这些“长尾”用户。 豆瓣的电商,依然没准备好,它只是开设了一个口子,想要文艺青年们自己去建立一个经过豆瓣筛选后依然文艺范十足的电商世界,就如豆瓣极度相信“推荐的力量”,工作团队超过半数是工程师而非外界以为的文青,他们日复一日的完善豆瓣的算法,试图理解用户每一次点击、标记、发言等行为痕迹背后的逻辑关系,最终为用户带来最为匹配的推荐结果——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豆瓣的生存逻辑,真的能让小清新远离铜臭味吗?或是根本无法和孔方兄深度交往?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其实很不靠谱。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