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缺什么 化肥还是沃土?
雷总,如果谷歌说MIUI“不完整”,微软说小米3外观侵权,小米怎么应对呢? 小米缺什么:化肥,还是沃土? · 2013预售两千万部,不缺供应链; · 2013预计营收260~280亿元,不差钱; · 铁人三项: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先进的商业模式。 2013的秋天,米粒很大,米穗很沉,小米丰收了!供应链,资金,商业模式更加成熟顺畅了,离打造一个世界品牌的目标更近了。但越是高速发展期,越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此给雷总和那些正在学习小米的管理者,提几个善意的建议。 盈利模式 小米创造了“铁人三项”模式:硬件、软件和服务,即手机硬件,MIUI软件系统,和收费服务。硬件和软件搭台,收费的服务唱戏。 互联网派使用“铁人两项”:软件和服务,如BAT,FAG(Facebook,Amazon, Google)。 “有无”硬件并不是两个流派的区别;硬件和软件“占比”和“次序”却是两者本质区别。先看几个数据。 小米预计2013 年营收260~280亿元,貌似天文数字,但各位看官需细看其结构: 营收项 2013收入(约) 手机及电视收入 260亿元 手机附件,米兔,米鞋等10亿元 MIUI及其服务3亿元 硬件占比:小米的硬件资金占比98.9%, 这是深度硬件,重资金模式;互联网派的硬件资金占比极低,用情不深,轻资金模式。 软硬次序:小米硬件,软件和服务齐头并进,依托硬件来获取用户,成本高,速度慢,且无杀手级的软件和服务;互联网派是先软件和服务,获取用户成本低,速度快,必要时再引入硬件来助销售软件和服务。如亚马逊在电子书和电子商务深耕多年,占据内容和渠道之后顺便做做Kindle。 互联网企业靠已有的内容,社交,搜索等,花点银子就搞定上亿用户,大块吃肉;小米占用大量资金却只有2000万的MIUI用户,还没有明确的方式变现。 再看利润率 雷军认为,“后年,最迟大后年,小米做到1000亿销售额的概率是99.99%”。 雷总高调公布营收有多大,却从未提及利润率有多强! 小米硬件按BOM定价,再考虑物流,售后服务和返修的费用,“0”利润,不赚钱。剩下的“小费”( 手机附件,米兔,米鞋等)和MIUI创造的利润率也就是5%!这种大资金,低利润,大而不强的模式和OEM颇为类似。但OEM是重复性的低风险的规模扩张,而小米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首发模式却是不可复用设计的高风险;前者规模越大,风险越低,后者规模越大,风险越高。这种“全球首发”的重资金战略,需要“0”失误能力!但常在河边转,怎能不湿鞋! 所以小米目前的重资金,高风险,低利润的模式,并不先进,也不可取。虽然小米意欲等用户规模足够大之后再转向轻资金,但像诸多老牌手机厂家一样,体重转身,谈何容易。 建议: 小米已经到了该抉择的时刻了。 早日转型到轻资金的服务模式,开发杀手级的服务; 或走三星的模式,坚持“0”利润机型的同时,开发出部分高利润手机变现,向品牌进军,Oppo, Vivo和华为已经做的不错; 或彻底做低价模式,靠规模获胜,但要降低风险;已有不少价格屠夫磨刀霍霍,要走这条路了。 营销模式 小米营销模式的核心是“米粉”经济,做得非常好! 营销态度,和米粉做朋友;每个员工都是新闻发言人,和客户“0”距离,让米粉受到充分尊重,极强的参与感和忠诚度,这和海尔的“人人都是SBU”的方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营销渠道,微博论坛和口碑营销,传播快,成本低;貌似简单,但需要一连串的故事和热点,实属不易。 财务上,采用用户预付款和供应商帐期的方式,对自己的现金压力小,资金周转快。 建议: 扩大范围。“只服务米粉”的方针太小众。在20~30岁之间对手机发烧的人群能有多少?果粉,魅友,藕粉,酷粉,V粉面向的对象也是20~30岁的发烧友,必将分流;米粉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相比互联网的面向大众的扩张速度慢很多。 推陈出新。在小米3的发布会上,还是“首发”“世界最快”“顶配”“性价比”之类的老词。再好的东西吃多了,总会厌的,3年了,应该有些新段子了。 产品开发模式 “客户参与”产品开发,“每周迭代”,米粉参与工程样机测试,最大的益处是开发人员和用户互动。 这样能确保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却无法开发出用户尖叫的产品!小米每场发布会上的尖叫总是发生在公布价格和送礼品时,却不是产品介绍时。 小米3的超灵敏触摸,手套模式,1300万的堆栈式相机,NFC, 5G Wifi……早已是昨日黄花,罕见独创精妙之处。坊间笑谈,外观和诺基亚Lumia 920像兄弟。 纵观小米3发布会,俨然变成了国际芯片和元器件的产品发布会。英伟达和高通的处理器,索尼的摄像头,夏普的屏,美国康宁屏幕,飞利浦的灯……都是围绕着“高配低价”这个主题。 反观深圳系的Oppo, Vivo,魅族的9月产品发布,集体北上,反客为主,产品颇有新意。 小米手机追求整体的均衡性能,不追求某个功能的领先,不知是不想,还是不能呢? 雷军说小米不像苹果,而像亚马逊,再加一些谷歌的元素。亚马逊在内容处于垄断,无人能及;谷歌左手有Android操作系统,右手有摩托的专利;而MIUI再怎么深度定制,也只是个UI,随时有被“不完整”的可能性。手里没有杀手锏级的硬通货,怎么抗衡对手的专利壁垒呢? 建议: 加大创新力度。只有原创,才有生命力。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外企纷纷收缩到本土,正值裁员季,正是吸纳人才的好机会。 积累专利。业界内的大佬,无不是专利的收藏家,这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打法。再多的营收,一个专利禁售就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从未听雷总提及专利二字,如果在低调地积累专利,那倒是笔者多虑了。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