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联动那点“势”:跨屏迁移的效率和成本
多屏联动,早已势不可当。两年前“台网联动、三屏合一”的口号今天来看贯彻普及的挺好——各种节目上贴着的二维码,新闻联播结尾播报的官方微博微信,无不希望用户从一个屏跳到另一个屏。一张信息的五指山,正在把观众的眼球握紧。 本文想讨论一个问题,即跨屏联动中通道的搭建——决定用户跨屏迁移的效率和成本。笔者认为,多屏联动下一步需要着重升级之处,不应仅仅在物理空间上的横向扩张,即把同一内容摊分在N个屏之上,N越多越好。或许更需要借助各个屏的特点、用户习惯的不同,在纵向的时间上进行合理衔接、整合。 联动联动,先说动。 只有电视的时代,除了电话连线和往来邮件外,实在没什么其他与用户间像样的互动;在手机和网络出现后,短信、邮箱开拓了先河,2010年后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让大屏与随身小屏形式多样的动了起来:湖南卫视的app“呼啦”,东方卫视的“哇啦”,北京电视台的“摇乐摇”,多款“电视互动APP”等各种互动工具的问世,带来了投票、问答、游戏、积分兑奖等百花齐放的互动方式,大家在尽情拼创意、拼体验。一切归功于智能手机平台快速提升的性能和包容性。可以说当下除了国内网络的速度问题,互动的形式上基本没有问题,能想到,能做到。 动已无限。可是谁联谁?如何联? 先剖析“谁”的问题。 视频作品始终是用户信息消费的主体,从体验到信息承载量都是最优质的内容。新闻资讯、影视剧、综艺栏目、体育赛事,当仁不让是大众话题之本,是茶余饭后谈资的源头。电视作为普及率最高、硬件和内容最成熟的屏,自然而然处在是联动中的“首屏”地位。如何将首屏中言之未尽的信息、能产生边际效益的信息,更多更快的更舒服的传达给观众?当下相当一部分电视台在移动端发起的“电视互动竞争”,本质上还是争夺更多信息空间产生的用户粘度,进而带来的增值价值。 而联到“谁”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离用户最近的屏——智能手机,不解释。(除非某天google glass或智能手表已是人手一机 :) 再看“联”的问题。所谓联,先要看到“不联”,即客观存在的信息“割裂”状态。很多用户要问,现在平台那么多,搜索门户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每年各种新花样,哪个都是让信息爆炸的炸弹。避之不及,怎么还会有“割裂”? 笔者认为所谓“联”,讲的重点不是信息铺设的面有多大、在多少个平台有体现,这个其实是量的问题。一百个一千个信息炸弹抛下去,总有命中的。但信息割裂点在于,用户看完节目,需要在脑海中先处理一遍信息的过程,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后,再去主动打开页面去查找信息、谈论、互动。这个过程中完全依赖于用户自己。然后实际情况是,由于多数节目中信息量很大,时间又长,也许能产生溢价价值的信息用户在看的过程中会注意到,而看完很有可能就忘掉了。比如节目中可能创造热卖单品的明星的衣着用品。 本文意义上的“联”,在于传播过程的渠道是否精准。要做精确制导的信息炸弹,低成本有效率的达成联的目的。那如何规避天然存在的割裂问题呢?答案或在于传播方需要在首屏中适时主动露出延展空间的入口,引导用户先睹为快。 说的复杂,实际手段上已屡见不鲜。口播、字幕外,能立刻领进另一间信息之门的,目前比较热的是二维码。小小方块就是个钥匙孔,智能手机上的扫描器就是用钥匙“芝麻开门”。二维码很方便,但从趋势上看还可以做的更方便。做成门槛更低、精密度更高的“声控开门”“指纹开门”“视网膜开门”等。 马云曾经说过“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是机会”,对市场保持敏锐嗅觉的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两款能够消除多屏联动“割裂感”的移动应用, swingo(三星中国开发)和鸡米(北京印声科技开发)。与前者专注面向商业广告主的定位不同,开放的鸡米定位是移动端的互动新媒体,可通过电视、网络、楼宇电视、手机/pad等播出屏,实现实时的互动,实现跨屏传播。传播的内容以和节目配套的“手机杂志”为主。 鸡米为了让用户体验多屏联动带来的乐趣,同时为方便用户节日出游,选出了热门景点,特别制作出一批体验视频,让人们了解不一样的景区。 多屏联动不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所有的技术障碍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各方之间利益的博弈。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