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P2P:监管和运营风险夹击 洗牌将到来
除了行政监管,在法律层面,P2P与三条法律相关: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二是金融诈骗罪,三是非法经营罪。 现在绝大多数P2P规避了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罪名,但亦有少数的公司有金融诈骗嫌疑,比如对出资者说明的某种用途并不存在。至于非法经营,被法律界人士称为"口袋罪",这个非常宽泛的罪名对于P2P行业的从业者都是悬在头顶的不确定风险。 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除了政策风险,P2P行业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也面临着不确定性。 美国拥有成熟的信用体系,FICO机构会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但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并不完善,因此,P2P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大多数P2P公司承诺保障本金,借款方需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金和服务费,如果出现借款人违约,风险金则垫付给出资人。 以人人贷为例,官方公布的坏账率为1.1%,在风险金可弥补的范围内,可以保证本金。假如风险金无法弥补坏账,则会采取排队的规则,按时间顺序获得补偿。 而会不会出现无法控制风险、无限排队的情况?人人贷CEO李欣贺表示,这是人人贷要避免的一个情况,这也是平台的价值所在。“在现阶段,风险控制是最核心要素。做风险审核和信用控制工作的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0-40%。” 这也是P2P公司涉足线下的原因。一方面,小额借款方并不是深度的网络用户,现阶段并没有网上借钱的习惯;另一个重要原则是需要通过线下控制风险。 “线上申请很难鉴别提交信息的真伪,也无法做到任何有效的贷后管理。如果是纯线上平台,公司在北京,而借款人在四川,一旦违约,风险很大。所以我认为拍拍贷这样的模式可能在国内行不通。”一位涉足线下的P2P创始人说。 除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些P2P公进行期限错配,赚取中间利差。这考验的是对不同来源资金的调度、管理能力。假如,某P2P公司向出资者卖为期一年的理财产品,而向借款人借出三年,一年后出资方赎回资金,不再购买,该P2P公司是否能找到新的出资方? “前段时间闹钱荒,是因为大多数银行做了一个短贷长借的期限错配。银行与P2P的区别在于,如果银行没钱了,可从银行间市场借钱,银行会有存款这种非常稳定的现金流入,但是P2P公司没有,因此流动性风险很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做期限错配产品、只做最简单的点对点的原因。”刘雁南说。 一位P2P行业创始者观察,国内涉及期限错配的P2P公司至少在一半以上。“未来很有可能出现危机。” 实际上,危机已经初显。2012年,至少五家P2P公司关闭。今年4月2日,众贷网声明称,由于管理团队经验的缺失,造成了公司运营风险的发生,公司已经破产。今年4月10日,城乡贷宣告歇业。 刘雁南判断,在未来一两年之内,99%的公司必然会逐步消失,最后最多剩下三五家。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