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打车应用uber入华:狼真的要来了吗?
编者的话:这是一篇姗姗来迟的稿子,在国内在线打车市场硝烟未散的情况下,Uber宣布入华无疑撬动了这一市场内心深处的伤疤。笔者的这位新加坡朋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围追堵截Uber的亚太区CEO Allen,本文基于这个采访,窥探了这一鼻祖级产品的魅力。当文章结尾时,我真心想说,国内的打车APP们,醒醒吧,再不变,狼就真来了! 文/池泊洋 宋宣 一年前,国内在线打车市场刚刚露出萌芽,彼时,对国内市场来说,Uber还只是一海外幽魂,各家对这一鼻祖产品敬而远之。如今,国内在线打车市场诸侯割据,纷争不断,首次洗牌已初露端倪。正在这一节点,这位在线打车市场中的大神级产品决定入华。 在笔者看来,这将是一次契机。比起窝里斗的国内在线打车产品,Uber的国际化服务、优质的产品体验及不同角度的市场切入方法,无疑将给这一市场好好上一课。清醒着虚心学习之,混沌者不屑一顾之。最终将加速首次洗牌时间的到来。 不久前,华尔街上最有名的互联网分析师之一Mary Meeker在2012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盛赞了个Uber对于打车行业的颠覆。最近传言Uber新一轮的融资达到数亿美元。笔者不确定这个数目是真是假,但是在7月6日这个周末,Uber亚太区的CEO的确回到了纽约。 在这之前,他留给了笔者有关Uber入华的几点信息: 1、Uber入华不会涉足国内出租车市场,未来将进军高端预约叫车领域。 2、Uber或延续国外较重的发展模式,推出标准化服务。 3、入华后,将与租车公司合作,模式与易到用车类似。 4、“服务”将是Uber区别于国内在线打车公司的最大优势。 5、侍候各地政府,Uber一向小心翼翼。 我们进入正题: 1、Uber是什么 对于Uber,国内媒体的定义是“打车APP”,实际上这个定义非常不准确。严格意义上来讲,Uber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例如在美国,通过Uber已经可以订加长礼车或者是雪糕车。 事实上,Uber自己并不拥有任何车辆,但却擅长整合各类资源。在美国,Uber和出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甚至私人签署合同,让车主通过Uber接收订单。在其他国家,目前Uber只与公司合作,不与个人合作。但并不和公司签署硬性合同。举例来说,某些豪华车出租公司除了Uber之外,还有自己的订车系统,他们只在车辆空闲的时候使用Uber。 2、Uber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为了深入了解Uber的运作,笔者尝试在新加坡亲身使用一次该服务。 与国内产品类似,选择好地点并发出订单信息后Uber会将这一消息推送给最近的Uber签约司机。很快,笔者的座驾来了。 Uber在车辆端的整套系统是基于iPhone App。为此,Uber为每一个司机提供一部iPhone和一个Uber账号(图一左,中间上方的iPhone)。 比较遗憾的是,在现阶段,在新加坡用户没办法选择订哪种车。也就是说,当你发出订车信息之后,来的有可能是一辆丰田皇冠,也有可能一辆奔驰S600。 所有的非出租车类的Uber车辆都没有计价器(图一右),因为法律上来讲,只有出租车才允许有计价器,所以当你上了一辆Uber(非出租车)之后,只有当你到达终点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图一:Uber的车内系统 / 没有计价器) (图二: 订车页面 / 订到车辆后页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结束之后,用户会收到一封邮件,写明了里程数和收费数目。最贴心的是在里面会附上你的行驶线路图,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司机是否带你兜圈子。如果对于司机有不满的话,可以直接给Uber打电话投诉。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