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管制下这些年:青黄不接的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这十年,当美国互联网行业新星不断诞生,中国则是巨头审美疲劳,青黄不接。互联网管制,GFW除了信息流动上建了一座防火墙,究竟在互联网经济上带来了什么后果? 钛媒体注:我们来看看管制下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有哪些变迁,用数字和当下现实来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看似繁华似锦背后的青黄不接。 我们特约钛媒体作者@魏武挥 对此进行了一番梳理和解剖,由2006和2013年的两组数据对比引发的思考,也留作史记,再七年后,回头再看,又是一番什么风景。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和链接。 互联网七年之憾 我在06年的时候,留心了一下当时的Alexa排行: 1. Yahoo!www.yahoo.com 2. Google www.google.com 3. Microsoft Network (MSN) www.msn.com 4. Yahoo!カテゴリ www.yahoo.co.jp 5. 百度 www.baidu.com (中国网站) 6. 新浪 www.sina.com.cn (中国网站) 7. EBay www.ebay.com 8. Myspace www.myspace.com 9. 搜狐www.sohu.com (中国网站) 10. 腾讯网www.qq.com (中国网站) 在十家之中,中国网站占有四个名额。分别是百度、新浪、搜狐、腾讯。 七年后,今天的Alexa排行呢? 1 www.facebook.com 2 www.google.com 3 www.youtube.com 4 www.yahoo.com 5 www.Amazon.com 6 www.baidu.com 7 www.wikipedia.org 8 www.live.com9 www.qq.com 10 www.Taobao.com 十家里只有三家了:百度、腾讯、淘宝(钛媒体注:也就是BAT)。而且最高的一位,百度从06年的第五位下降到今天(2013年)的第六位,应该说是略有后退。 还有一点也必须看到的是,我们的吐故纳新之力不强。而互联网行业本是一个更新与改朝换代速度极快的行业。06年是百度和腾讯,2013年还依然在榜上(虽然今天有了淘宝,但BAT的大格局基本这几年都没有变,阿里在06年规模已不小)。 看看剩下的那些美国网站呢?2013年上榜的Facebook、Amazon、Youtube、Wikipedia在06年都未上榜,甚至在06年大多都还默默无闻。 Alexa主要统计桌面的流量,从流量配比上,我们必须承认,这七年来,中国互联网经济力量在有所后退,而且呈现出一种老大们轻易替换不了的感觉。 虽然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指标,不仅仅只是Alexa,而且Alexa作假层出不穷,但进入Alexa前十的网站,基本还是能真实反映这个网站的经营水平,影响力,作假意义也不大。 至于移动互联网,我们中国目前的3G渗透率比美国、日本落点得不是一点点,就不用再拿出来丢人现眼了。 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新生代的力量过于薄弱。 这种青黄不接,有多种原因,但GFW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原因之一。方滨兴教授已经离开了北邮校长的位置,但他主持的GFW项目(至少台面上是他主持)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无法回避的一笔。 GFW对互联网经济的影响 GFW带来的一些表象化的后果(比如有些网站你不动用翻墙手法上不去),所有人都看到了。为此很多人破口大骂。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想破口大骂,虽然我也经常被它搞得极为光火。我这里想分析一下,GFW除了信息流动上建了一座防火墙之外,究竟在互联网经济上带来了什么后果。 1、“中国版xxx+微创新”成为主流首先,很显然的一点是,GFW阻挡了一些美国巨型网站在中国的布局,最好的例子大概就是google、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既给了本土所谓“中国版xxx”企业生存空间,也激发了一些本土企业的微创新。 这种阻挡,给中国自己的C2C(Copy To China)带来了可操作性。虽然很难证实,但有足够的理由相信,google、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如果不被阻挡,百度、优土、人人(包括开心)、微博会像今天这么活着。 马云拿他自己的电商网站来和亚马逊、ebay之类比较是有问题的,因为说到底电商和线下很有关系,但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未必有那么得O2O。更何况,其实亚马逊也受到了不少阻碍(虽然不是GFW,但依然是一种管制),搞得一个kindle入华绕来绕去,至今还要搞两套版本。 前面提到的“会像今天这么活着”,其实这句话表述得过于简单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比较容易上位,毕竟没有巨头在那里作为竞争对手,二是也的确活出了一些和海外仿效对象不太一样的地方。 虽然从大类型上是C2C的,但也的确有些微创新。服务都是人做出来的,一味抄袭老外对于国内的大公司员工来说,也有些不好意思。本质上是C2C的东西,在具体一些功能上,有中国式创新在里头。 百度搜索上的微创新有框计算和百度推广,这个谷歌没干过,尤其是卖左侧搜索结果。不过谷歌跑到中国来以后,谷歌中国也卖了一回左侧搜索结果。 优土的微创新就是youtube和hulu模式混杂。必须要承认,中国的一般用户拍的视频没什么看头,还是要有一些正儿八经的专业生产。国内视频网站现在还大兴一股自制剧的潮流。 人人就不用谈了,完全走的和facebook不一样的道路——后者在08年之后基本上已经自己不开发具体应用和游戏了。豆瓣很多人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创新的网站——这点不假,但如果facebook在华发展顺利,豆瓣再要做“慢公司”怕是不能了。 微博,有太多的地方和twitter不同,比如评论回复机制:极大地借鉴了中国BBS文化。微博有非常强的巨量贴效应(即非常少的大号聚集了大部分的流量)。微博把中国文化其实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以上只是罗列了部分,在很多细节的地方,的确能够发现中国人在开发上的一丝聪明和创造。GFW保护了在大类型上中国学徒们不会收到美国师傅们的进攻,但在细节处,中国人还是有些两下子的。 2、十年中国互联网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部C2C史。 如今回头看,十多年中国互联网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部C2C史——当然,也和资本力量也有关。大部分中国网络公司希望去美国上市,以“中国的***”比较容易让美国投资者理解,有助于IPO。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