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李彦宏式预言:如何搭乘互联网东风
张丹东: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较多,有所创新的高校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源,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CIOI:目前,传统企业创新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借助互联网为企业在转型期建立后发优势? 裴兆旭:传统企业创新最大的难点在于传统企业的产品形态、业务流程、服务模式与互联网环境并不配套,这要求传统企业在拥抱互联网时要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互联网有很多机会,但如何既让传统企业盈利又令让客户受益方面的互联网模式是什么,还值得更深入探讨。 许多传统企业已经形成了传统业务的盈利模式,如果这群骆驼放弃了已有的水草地去盲目追逐互联网的海市蜃楼,很有可能在漫长的沙漠路途中饥渴难捺而倒下。可以先从服务、市场入手,对于核心业务的改造,必须要先找到可操作的结合点,这方面可以留给一些冒险家来探索。 耿峰:当人口红利用尽之后,如何去升级转型,这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进行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上也需要去创新,如何让内部的管理手段与外部的管理市场相结合,以及商业模式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变革,从客户的角度上,去思考创新点。 同时中集也有一些应对策略,例如我们成立了一家冷链研究院,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同时结合云战略、市场状况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通过电话销售,或者登门拜访进行产品推销来建立人脉,现在互联网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客户行为数据,这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指导销售、指导创新的模式。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进行行业的预测,甚至判断未来行业的走势,进一步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分析竞争对手。此外,企业可能设计、研发需要协同,有大量的团队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协同工作和创新, 张丹东:难点在于打破旧的体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抵制新的模式和体制,不破除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无法建立新的以互联网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没有大学的创新出现。 理性“掘金” CIOI:从本行业来说,如何应对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冲击,主动拥抱互联网? 裴兆旭:我个人觉得为了更好的应对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冲击,企业应该主动了解互联网,研究如何自身业务与互联网的结合模式,即不要太保守,也不要太激进。目前,对互联网的一些新技术,我们还在内部研究,什么样的模式适合产生效益,尚未有定论。尤其是大数据,如何为保险公司业务服务,内部还在探索。 目前,传统企业的产品模式、操作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等很多方面都不适合互联网生态环境。互联网化的大趋势下,传统企业发展互联网渠道业务不应盲目投入,一窝蜂而上去淘金,而需要先针对企业自身条件寻找到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结合点,再来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相关业务。 从保险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大保险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有利润的保险产品,销量很小,而中小型保险公司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上销量大的保险产品则是短期的、高利息的产品,虽然销售量大,但不赚钱,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尚未找到适合互联网形态的既能盈利,又能销量大的网销产品模式。 耿峰: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作为CIO,首先需要了解某件事的前因后果,包括技术、商业、学术背景等等,在分析掌握该项事物后,再思考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如何将这项事物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相结合,把目标分解开来,进行适当的尝试。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其背后都代表着某一种形势的发展,是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是IT技术的提升。我们只能慢慢做起,有选择的进行落地,做一层是一层。做企业要脚踏实地,才能仰望苍穹。 张丹东:国际上新的形势,给中国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的大学生开始选修世界名校的网络课程,给中国各著名高校的高层以震撼。目前,各高校都有计划逐步开展面向社会的网络公开课程计划。 CIOI:互联网化对企业未来业务的启发,以及相关的推进计划。 裴兆旭:在电子商务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方案和研究。但还没有启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也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传统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如网站、电子邮件、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等,但是对于如何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渠道,这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保险公司而言需要深思熟虑。 耿峰:因为目前我们冷链主要是各种冷藏箱,还有冷藏车等。未来我们的战略是:提供全线的解决方案。目前这其中还有很多环节例如技术、管理、研发等我们能力所不及之处,互联网可以带来很大的机遇。例如说我们现在建的私有云,就可以将其公有云化,变成混合云,为未来冷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这也是互联网化最实际的一种应用,能最快取得效益的应用。 目前我们还在进行冷链的整合,之后会推出相关的计划。未来不管是兴建、或是收购工厂,都可以通过云,而不是花巨资去建设一个大而全的信息中心。这是一个三到五年的战略计划,这其中包括我们梦工厂的建设、整个冷链业务的整合等多方面。 张丹东: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IPv6应用工作组正在推动全国高校建立一个高校互联网络,加强高校间网络互联互通,为高校学生互相选修网络课程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后期,可能在北京等发达地区,推动校际网络课程公共平台,开展网络学分互认等项工作。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