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该不该干? 拥抱梦想 学会乐观 依靠自己
|
力所能及我能帮你办了就一定尽力帮你办了,请把我当作你们的商务来艹吧。想不太明白、需要更多的行业信息做决策或者仅仅是需要个人商量或心理按摩的时候,也可以来找我。因为我深刻地体会到 CEO 们做决策的时候,有多么抓瞎和孤独。 一级市场的竞争很早就不是资金层面和信息层面的竞争了。 战略规划能力和跨界的资源对接能力头部企业都需要。我们VC本就应该是带着资金来帮公司免费做战略咨询的。 CEO 每天低头看路,落地执行,忙得连目标是哪座山头都不知道。投资人每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实真的可以很好地匹配起来。 只是有的时候是CEO认识不到这种价值,有的时候是投资人自己认识不到这种价值。 投资最怕的就是做到最后只剩钱,但你还有你的知识呢、智慧呢,你还有你的朋友和小伙伴呢,你还有你的嘴和你的脚呢? 就算提供不了战略洞见,你最差还可以帮他介绍生意。他就当花了1个小时的聊天时间雇了一个不要钱的兼职销售。 大环境很糟,新机会可能没有,我们都只是一个行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缩影 巴菲特老师教导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长的坡和够湿的雪(哦当然你还得活得够长,这句是我加的)。 我深刻认同,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明白我们都要做时间的朋友。但是我也有些不同的思考。 一个成功企业,一个投资人,一家机构新厂牌的树立,依赖于一个大的产业浪潮,非常明显。 移动互联网的大浪竖起了经纬真格险峰工场的厂牌,互联网金融竖起了源码的厂牌,O2O 谁的厂牌都没竖起来,因为是个伪趋势。 在一个大浪起来的过程中,某个机构覆盖做得好,抓到一批好项目,厂牌也就起来了,负责这个领域的人也自然起来了。 要是有幸在 3~5 年的周期里投得进又退得出,有公司上市,那基本机构就可以持续运转了。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的各种趋势和大浪的持续时间变短了?趋势和方向以极高的速度兑现,然后就急转直下了。 端游公司成长周期十年,页游公司五年,手游公司两年。 视频点播十年,移动直播一年? 这大家还玩毛? 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越来越像赌博,标准刀口舔血。 我那天看到摩拜和 ofo 的融资都惊了,6 个月 4 轮?迅速从 A 轮走到 D 轮? 初创公司没有足够时间发展和积累,迅速被过量的资本堆积。但是资本也没办法啊,我不投这个我投什么呢?我为什么要做冤大头非去投那些死贵死贵的项目呢? 上面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基础设施和生态完善导致的。 到了 2016 年,互联网行业人才遍布全中国,本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一项通用技术,渗透入所有的行业。 这样新的创业公司在技术层面的壁垒就会迅速消解。 而2014年后出现的各种VC行业的服务可以迅速拉平整个市场出现的新投资机会。 我想表达的是,没有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更新,没有超大规模的用户习惯和场景迁移,是不会出现新的平台级机会让你来抓住所谓“鲸鱼”的。 就是说,你假设的那个超长的坡可能是不存在的。 移动互联网已经做到随时联网、碎片化消费了,场景还能再切得多细? 技术是指数型增长的,且基础设施太完善了,所以每次机会窗口只会越来越短。 没有超长的坡,新的平台级公司无法诞生,新的投资人和机构厂牌自然也立不起来。 从过去推导未来的思考方式可能是种幻觉,我们更多生活在混沌之中,未来无法预测。 历史不一定重演,不要太抱幻想。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可以重来一次吗?现在的环境还能再造一个联想集团吗?打败 QQ 的历史机会只有一次,腾讯的对手一一败下阵来,最后他革了自己的命。 历史还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还是得相信自己、靠自己 前面可能讲得太悲观了,不过我们真的正在穿越一个寒冬,而应对寒冬最好的方式就是冬眠,休息,静止,等待下一个春天。你跑出去扑腾,热量消耗太快血条狂掉。很多人就死在了黎明前夜。 没有什么行业和职业不经历高潮低谷的。 04年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我的同桌有天悄悄地凑我耳边说,你知不知道会计系毕业了之后考 ACCA 和 CPA 可以去大公司做财务总监?一年轻松10万哦。 当时我排在高中食堂的拉面窗口,一碗牛肉拉面只要 3 块钱。我的书包里只有 10 块钱,还要盘算着放学去网吧的钱够不够。 06 年的时候,我听我的学姐说 ,你知道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吗?毕了业就有5000 一个月哦。我顺着四大找到了投行和咨询公司,从那时立志要进投行,因为我妈说如果 08 年毕业没有年薪十万就得跟她出国去日本读研究生。 09 年的时候在摩根做码农,UED 兴起开始混产品经理圈子,发现还有一个地方叫 VC,也能去哦,可以在会议室里面拍脑袋或者拍大腿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牛逼得不行。 VC 行业现在面临得状况,很难说不和当年财务会计、金融商科、四大、投行、咨询一样。而且很难说这一波过去之后能够再回春。 我说远点儿,如果技术的革新这么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机器人的浪潮有这么快。 那大家还工作个屁,你怎么可能干得过机器?还是自动学习、自动纠偏和自动工作的机器? 是不是该提前想想,到那个时候,我们作为“人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生态系统足够完善的时候,人才散落于整个生态之中,通过生态里的基础设施做出成绩。(最好的例子,微博大号、微信公号和 youtube) 生态系统不完善的时候,人才向公司聚集,因为公司其实是个小生态,那里有做业务的资源。(比如电视台体系) 但是不管在大生态和公司里的生存,人与人之间都要比拼自己的观察、洞见、创意、计划和执行力。 在公司里面,获取资源和权力中心的信任及支持,本身便是一种能力,不然如何解释同一家公司里同一个行业组里有人做得好有人就做得一般呢? 老板偏爱,给资源给空间,就是单兵能力的体现啊,只是很多人把这种偏爱认为是天生的客观“运气好”导致的,而不愿意解释为其实也是单兵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同样给两个项目经理谈话时间,为什么有的人就讨人喜欢,有的人就让人无感、记不起来第二次,还是能力差异,大家不知道三国志游戏里面有一个数值叫做“魅力”吗?魅力魅力,魅惑之力啊。 我的结论还是要做别人不能做之事,做别人不愿意做之事。 时代永远属于强者,在同样的改革开放环境里面,为什么有的民营企业家能成,更多的生意人只是炮灰呢。 做得不同不一定能够活,但是做得一样一定得死。 做每个行业都想想你可以比同行多做些什么?做得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项目公司钱投进去之后就是漫长地煎熬,你只能陪着 CEO 一起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半个创始人股东,该拉生意拉生意,已经上了贼船了,下不来了。 所能抓住的,只有当下。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保证两件事情: ①有足够好地现金收入保证你自己和你的家人能够过上衣食无忧地生活 ②好好思考,积累真正属于自己的资源,而非依赖一家机构,甚至不是依赖一个行业给你的红利 拥抱梦想,学会乐观 我很幸运,赶上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也幸运地在前机构的支持下投了若干高速发展的文化传媒项目。 人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综合结果,需要时代大浪潮,需要所在公司平台支持,需要个人思考和努力。 我们经历的只是经济大周期的一部分,一定得学会苦中作乐,心怀理想,就是骗自己也得骗。 做早期投资的都没有乐观心态,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性,那真的别干了。 说到这里,我脑子里出现无数的场景: 可能是半年前写给翻翻动漫石沉大海的邮件,突然一天下午收到了回复; 可能是那个炎热潮湿的夏天,Bilibili 杭州滨江办公室散落一地脏兮兮的网线; 可能是交大创业中心,崩坏学院米哈游大开间办公室中间大桌子堆得一人高的轻小说; 可能是淅淅沥沥的清晨细雨,南京乌衣巷里烟雾缭绕的古琴教室,刚刚睡醒的米子; 可能是 SNH48 坐不满三分之一观众的剧场,背后是空荡荡的座位。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半泽直树》,我们现在需要鸡血,看看金融家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是配合大财团,蝇营狗苟,争权夺利,中饱私囊; 还是去找到勤勤恳恳的人才和最尖端有前景的技术产品服务予以支持,使这个世界再变得美好一点点? 金融行业是关于预期的行业,本就是依赖“希望和梦想”的行业啊! 就算如果没有什么梦想可以完成,最起码我可以每天给你们讲个笑话,大家开心总比不开心的好,不是吗?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