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巨头竞争激烈 百度深研技术厚积薄发
尽管最近有互联网BAT格局变化的烟雾弹放出,但业内行家基本都知晓竞品公司在打嘴仗的过程中善用公关利器,树立新概念的玩法。就目前来看,想要动摇巨头地位恐怕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扭转乾坤,而BAT在战略上的布局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 百度占据入口地位,从用户体验的提升上来看知识图谱、百度框、轻应用等都在深入层层挖掘潜在的用户需求,就连愚人节放出的“3D触感技术”和“百度筷搜”都惊艳众人,产品高科技化的实力和筹谋不可小觑;阿里在互联网中创新了多位一体的电商世界,以产品颠覆用户习惯,传统银行业都视之为劲敌;腾讯强大的用户基础和本土化改造外来应用占据市场的本事已是公认的特点。 BAT在忙些什么?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在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我们几乎能通过百度找到所有“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内容,占据入口本身就是捕捉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习惯,而在互联网圈拥有数据,了解用户,几乎算是拥有了“所向披靡”的战甲,而后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武器,却要看“嗅觉”的实力。 西方俗语说“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百度所做的搜索引擎正是打鸟的猎枪。可以想见,在未来,一切都走向数字信息化而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后,强大而功能深入的搜索引擎将成为获取信息的船桨。此外百度并没有满足于自己高效的盈利模式,反倒是一直在技术的探索中谋求更加羽翼丰满的创新尝试,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在几年间突飞猛进,内部评测识别准确率超过谷歌也是屡屡发生,这样让公众对国内互联网企业后发的技术实力报以更多观望信心。 腾讯拥有大量的高粘度用户,在“向伟大互联网公司”学习的思路指导下,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平台。就如嘀嘀打车微信支付的烧钱在行业内并非个案,改变用户行为习惯的成本依然高昂,虽说圈内叫好声一片,但腾讯也在摸爬滚打中希望抓住变革自己的武器。从“山寨别人”到“投资别人”再到“改变自己”,大佬也在孜孜不倦中学习。 阿里的业务基本集中于电商领域,完全能够自我独立运作。之前阿里是电商平台思维,不过为了突破平台思维的局限性,阿里的投资扩展到物流、百货、乃至影视,企图通过投资扩展来增强电商平台上下游结合的影响力。但目前来看,碎片化的投资和整合不力使得平台化功能的放大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统筹,而未来移动端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也需要阿里在APP的开发上多一些重视和创新。 “精、尖、深”PK“大、广、全” 百度、阿里、腾讯三家虽然号称中国互联网的三巨头,发展方向虽然有重合点但是大不相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三足能够持续鼎立。 业界常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电商。纵观国际IT圈,能够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的公司都在技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精、尖、深”的技术核心较之“大、广、全”的铺排浅尝更有生命力。 另一方面,站在人才的角度,选择一个公司,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认知和路线。尤其是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的人才来说,谁重视技术,谁就会对技术研发者给予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三大巨头都在竭尽全力挖人才,为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现在也正是各大互联网公司实习生校园招聘高峰期,虽然招的是实习生的,但是塑造的却是大众品牌。腾讯、阿里都在校招上下了不少功夫,前阵子百度更是开出了20万的天价奖学金,以及百万年薪起步的“少帅”计划。 而在笔者看来,用技术的利刃“温水煮青蛙”是百度的策略,很多正在进行中的计划和项目虽然短期内没有崭露头角,但是对技术下功夫的公司终归不是外强中干者,作为求职者,需要平台的同时也需要让自己加分,无论是实习还是就业,在“精、尖、深”的做事思路下成长,也许更能明白巨头之所以为巨头的奥秘,这也许能够帮助自己掌握厚积薄发的精髓。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