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妙手空空大打悲情牌 微信收费转移矛盾取实惠
微信收费风波的核心当事人腾讯,似乎有着非比寻常的一双空空妙手,善于利用资源,善于利用喉舌,善于利用炒作,善于捆绑民意。因此,中国移动以“信令资源”当做收费借口站不住脚,CCTV报道德国同类事件收费的国际惯例也被网友揭穿,原本运营商要向腾讯收费,却变成了运营商要向微信用户收费,工信部等部门的介入彻底将微信收费与否这件事演变成了一个公众性话题。原本一条捕风捉影的传闻,被腾讯拔高了,被腾讯炒火了。 任何一个炒作事件,总有受益者,腾讯无疑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赢家。微信收费是腾讯一直在想而不敢说的,借着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说了出来,骂名有人背了。即便最终没能实现收费,微信的影响力已经炒出来了,而群众基础、舆论环境都有了,距离实现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相比而言,工信部冤、三大运营商更冤,甚至有不明真相的网民被鼓动,大肆攻击工信部部长苗圩。 “免费的东西人人爱”,在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市场,OTT业务进行收费,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用户认可肯花这笔费用,绝对不仅仅是三大运营商和工信部所关心的。作为服务的提供商,腾讯无疑才是最关切的。什么时候提出收费,制定怎样的收费规则,会有怎样的市场反应,恐怕腾讯想了不止一朝一夕。但是深悉中国消费者习惯的腾讯不敢贸然出招,他们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很巧妙的机会。 3月27日,联通掌门常小兵的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单看这句话,常小兵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挖井人和吃水人。他表示,如果运营商死了,互联网公司也会死;同样,如果微信、微博死掉,那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也会随之下来。结果,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比喻,在背后利益集团的炒作下发酵,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微信是否收费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腾讯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不论是在市值上,还是在市场运作的手段上。而将种种手段运用到一件关乎自身利益的事件上,轻松的捆绑民意,利用主管单位甚至是竞争对手,实现自我的炒作,腾讯确实高人一筹。 如今网络运营商向互联网企业收取OTT业务的流量费,无非是想增加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挽回自己昔日的用户群。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微信收费与否,腾讯都能够通过转移矛盾获取真正的实惠,只有它才是不败的。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