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志东深聊,腾讯的“进化力”
跟张志东深聊腾讯的“进化力” 创新可能是一个被寄予过多期望的词。在三年一换代的互联网业,以及丛林法则的中国国情中,“进化”要比“创新”更能道出竞争的本质。 创新是一个点,进化则囊括了从上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无止禁的转变过程。创新可以是个表面形式,进化则包括了为这个形式所要做出的技术改进以及组织架构调整。创新更多被理解为一种产品或模式,进化则需要长时间的文化培养和支撑。创新听起来是朝气蓬勃的、青春亮丽的,进化却必然是老成持重、艰难往复、左右互搏、断臂求生的。 若不懂得“进化”的全部内涵,你就不懂得一家公司能在中国互联网十多年几次换代后还不断强盛的根由。 如上便是峰哥在跟腾讯cofounder、前任执行董事&CTO张志东聊天后的感悟。如下称张志东为“Tony”。 峰哥:请教一个触及腾讯“灵魂”的问题。你们一直背负“抄袭”的骂名。 Tony:“抄袭”是个表面的词。互联网不是靠抄袭能赢得发展。很多东西长得象,就如当年的Facebook和MySpace,但内心是不同的。 腾讯体量大,就担心腾讯复制一个模式对小公司是不对等的竞争。其实大公司也有问题。当做一个足够“深”的东西,体量大不占便宜。百度和腾讯就没做出小米。小公司对一个东西理解比你好,团队更优秀,时间点踩得好,大公司就不是对手。以后会有更多垂直纵深的领域,会出现更多YY、陌陌、去哪儿。 在纵深领域,体量大其实是劣势。一个CEO只有24小时,分摊到不同领域,时间和精力就跟不上,每一样都做成温吞水。跟体量比,灵魂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峰哥:腾讯1300亿美金,你今天也是站在外面去看小公司,恐怕也难触到它们的灵魂。 Tony:腾讯也曾是个创业公司、小公司,靠不断战胜大公司而壮大。 98年我们创立,那时有很多做IM的公司。比如广东电信、南京北极星等等背靠体制的公司。腾讯把自己定位成“服务商”,而它们一直定位成传统的“系统集成商”。“互联网就是服务”在今天是常识,但在当时腾讯就凭这一点有了与众不同的“灵魂”。它象一颗种子,有不断茁壮的能量。 作为集成商,把项目做好卖给电信就算完,后期只做代维护,没动力去改进。其商业模式不是面向互联网的消费者。作为服务商,就有动力去不断完善,跟网民对话。 峰哥:你们为什么能有超前意识,定位成服务商。 Tony:阴差阳错,误打误撞。腾讯最早也做系统集成商,卖网络寻呼系统,做IM是配合网络寻呼的副产品,让用户不掉线。但网络寻呼很快过时,我们就把IM拿去竞标广东电信,想卖掉。但竞标输了,只能自己养,就被逼着做服务商。自己做,就能直接感受到用户的痛。这是我们的运气。 峰哥:互联网时代一年一个变化,今年的实力明年就成包袱。腾讯因为不够强而被逼着去面对用户,反倒成就了下一个时代的能力。 Tony:99年开始立足作服务。让用户用得愉快,是主要诉求。这样大公司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星期天用户上不了线,我们一小时就解决,大公司就要到第二天,这不是赔礼道歉就能弥补的。我们是被口碑选择出来的。 那时是内容匮乏的年代。PC上能做的东西少,没今天这样丰富的资讯、游戏、视频。那时是窄带,而IM恰好适应。那时的新网民是一般的学生,他们一直寻找有意义的东西。聊天成了刚需,主应用。 峰哥:那时的大公司是指谁。 Tony:比如一家台湾公司。它对内地网民的认识不够,只把台湾的产品换成简体字就完了。比如当时的新浪、搜狐,拿了十倍于我们的风险投资,很早就上市,名气大、用户多。但它们主业是内容,IM是边缘产品,不需要CEO天天用。而在腾讯,就连负责订饭的同事也天天泡在上面,我们对IM的理解一定比资金量大十倍的公司更深。 峰哥:可否理解为,你们赢在“专注的抄袭了ICQ”。 Tony:不是。外面的人只看到表面,没看到灵魂。 当时中国的网络非常不好,由于种种国情。掉线是常事。我们的技术团队只有一个朴素的任务:“不让用户掉线”。这在当时非常不容易做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QQ是当时唯一的几乎没发生过用户全体掉线的IM。我们没钱做广告,但增长迅猛。当其它IM掉线时,就有人在各种论坛里喊:QQ现在能说话。 仅仅就为不让用户掉线,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试错和创新。这在外面是看不到的。但也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诉求,让QQ赢得口碑和飞速增长的空间。 峰哥:产品上呢。 Tony:中国的QQ和创立于以色列的ICQ,很快就有差别。ICQ一直没太大换代,10多年后卖给AOL。这么多年,从窄带到宽带,各种网络变化,但ICQ一直没革自己的命。QQ针对中国的特点做了很大差异。 QQ第一版,朋友列表就是放在云端,而ICQ是放在PC本地。因为在以色列或美国,用户没共用PC的需要。他们一般是极客、网虫,会自己备份。当时中国网民没自己的电脑,一般工作的地方就是很多人共享一两台电脑。这在PC侧,当时是个创新。 QQ第一个推出聊天室。当时第一个版本就有“看谁在线上”,满足中国用户的特点。当时一般网民的朋友里很少有人在网上,他们无趣,要看看这个世界。他们想不孤独,想很快找人聊天。在国外不是这样,平时一直会用电子邮箱。中国人第一次触网的地点是网吧,用的是IM,没邮箱的经验。 QQ也第一个推出“群”。这个东西从传统IM的点到点,提升到一个群体的高效互动。这个创新至今影响深远。 诸如这类创新,看起来不大,但反映了当时团队“努力让用户愉快”的意识。慢慢的,QQ两三个月就有新版本。不好的新功能,一出去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好的,从后台数据就能看出来。团队就是这样被逼着开始逐步把握住了互联网精神。 峰哥:这个不断小步试错的过程,用“创新”形容不完全适合,该称为“进化”。 Tony:99-00那两年,QQ用户每两个月就翻倍,那是一根很陡峭的曲线。而IM系统的技术难度是伴随在线量指数增长的,我们的技术团队就被逼着去满足这个速度,几代工程师十多年积累到今天的优势。网民不断拉朋友进来,很多人去网吧聊天就是第一次触网。我们第一次经受了互联网模式的巨大压力的考验。当时对腾讯技术团队压力极大,可以说是“生死时速”。 与此同时,很多大公司就开始停掉IM。因为免费,看不到收入,也就不支持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投入。用户又敏感,一感觉不爽,就用脚投票,投奔QQ。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