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进军电商,是退化还是回归电商本质?
从2008年开始,由于经济的原因,实体工厂就在酝酿转向电商潮;2011年掀起实体企业进军电商的小高潮,并导致一系列事件,但彼时观望者依然众多。而从2013年开始,线下实体企业,在并没有电商平台方鼓动以及业界喧嚣的情况下,悄悄地不约而同的进军电商。 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天猫的前瞻性。2008年布局商场,2010年至2011年提高保证金,先将费用提高,虽然导致了“十月围城”事件,但由于在实体企业真正地触电潮来临之前,完商业准入门槛及盈利方式的配套,免去了现在提高可能造成的麻烦及大量的损失;京东正好相反,2013年9月,调低入驻费用,降低入驻门槛,更是为争夺实体企业客户。 电商在淘宝系手中,先是B2B,再就是C2C,然后是B2C,最后是开放平台。B2B暂且不论,C2C是以个人为电子商务经营者群体,也就是个体户,B2C则是经营者是企业,开放平台实际上也是是B2C,不过是概念不同而已。 从2011年起,被神化的C2C开始有被抛弃的焦虑。而到了今天,被抛弃已经不再是悬念。从2013年开始,淘宝大量C店经历流量的多连跳,成交额也不断下滑。天猫必须是企业,但C店也可以是企业开,而不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实体企业,线下工厂,已经不动声色地招兵买马,争先恐后地加入到电商行列。 在笔者所在的深圳地区,3个月的时间,所接触到的新开或者即将开通天猫网店的企业,不下30家。不管是美容、3C数码、珠宝、服饰,这些企业有几个共同点:1、在进驻天猫之前,就已经经营实体工厂多年;2、不靠第三方,自建团队;3、有多年的阿里巴巴运营经验。4、产品线短平快。很少有例外。 就拿笔者所了解的Aminy来说,2008年设厂做蓝牙耳机,做外销的同时,也在做阿里巴巴。2013年下半年组建团队,进驻天猫,产品专注于做蓝牙耳机。 在这样的状况下,个人网店的空间,一定是会缩小,同时,B2C业务也一定会所有萎缩。实体企业的入驻,电子商务平台的盈利猛增,当然天猫、京东等更加爱含着金钥匙高富帅的实体企业,而不是矮矬穷的个人店长。同时,也更加推高了在线营销的推广成本,加剧竞争。不久的将来,可能每个类目都会进入白热化竞争的的状况。 形成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我们或许不用深究。但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实体企业进驻电商,究竟是退化还是回归电商本质?近期犹甚。 乃至于最近,才有恍然的感觉。所谓B2C,C2C,其实不过是门槛的高低不同,不过是概念的嬗变,以及操作形式不同。究竟什么才是真的电商,以及电商的本质,追究下去,或许现有流行的概念,都是伪命题。看看,三八女人节来了,淘宝与百度糯米拼线下消费,那是不是过后数据一炒,就连ktv、影院也成了电商? 如果硬要说一个所以然,我认为,现在所谓的电子商务,实际上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子商务的主体,已经不是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这些售卖企业,也不是即将集体触电的实体企业,更加不是马上就要挂上电商头衔的线下消费类门店,而是消费者。作为经营群体,我们实际上需要关注的,并不是谁是B,谁是C,而是谁能在这波浪潮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活下去,然后发展。 实体企业触电,有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先烈试错,已经无比务实,操作方式已经开始贴近原本的淘品牌。假以时日,诸如Aminy、宝锐、斐斯格之类的新兴品牌,很有可能会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超过原有的淘品牌。他们现在试错的成本,相比2011年之前,已经无限降低。 (我的微信:三章六款)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