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词:四个准 70 后的创业传奇
题图中左数第三个,就是拓词的 CEO 薛淡。 第一次见到薛淡,是在上上个周末的开发者大会上,当时他和照片里一样背着双肩包,言辞也不多,看起来非常年轻,我甚至会用“稚嫩的外表藏不住创业者的沧桑”这种句子来形容他。因此,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当我得知他已逾而立之年时的那种惊讶。 而他的经历,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所有猜测。 Chapter 1
在做拓词之前,薛淡在清华同方任职,主要做智能建筑的研究和设计,作为思科认证网络设计师,他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六年,曾参与设计了央视电视大楼、北京饭店等建筑的智能楼宇系统。而更早之前,网络架构专业出身的他成为了一名系统工程师。
作为一款背单词应用,拓词本身就可以称作为一种英语学习方法——“拓词,拓(第四声)词。” 薛淡对“拓词”这个名字感到非常满意,它本身是产品的名字,也可以被当做一个品牌来运营,甚至还能被视作一种记单词的方法——他认为“拓词”这种方法本身也可以取代“背单词”,消除广大英语学习者心中的痛。拓词的英文名是 Towords,to+words 正是“和单词较劲”的意思。 在这种”较劲“的方法上,坊间一直存在争议:拓词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其实好与不好是两个很难区分的概念,标准不明且因人而异。在具体的方法上,薛淡认为与其去讨论方法——也就是“单项选择”——的好坏,不如探究方法是否能带来效果。
作为一款以在线教育为切入点的应用,拓词本身融入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这是拓词的优势。按照薛淡的说法,他们是一支教育和互联网结合的团队。
许多记忆技巧都是在编码层面下功夫,而拓词帮你把‘重复’的步骤做了,在编码上想了一些办法——强调发音,直接作用于编码。另外,薛淡并不太认同诸如联想记忆等方法,他认为这些方法事实上增大了信息量,同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效率。
他认为重复是无法跨越的,而许多弱化重复的所谓记忆方法都是扯淡。
拓词在功能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反馈。在拓词团队内部流传着一个叫“学习心理干预”的词汇,简单说来就是给用户一些应有的刺激,就像篮球场边扯着嗓子吼的教练,不断提示场上球员。也就是说,用户使用拓词学习是个持续的过程,用户的学习进度也受到监测。薛淡坦言,目前拓词的反馈机制颗粒度还很大,不够精细。 此外,拓词还面临着诸如扇贝、单词锁屏、百词斩等同类应用的冲击,拓词的优势如何凸显,如何体现,都是棘手的问题。 Chapter 2 就像我不敢相信薛淡已经三十多了一样,我不敢相信拓词四位创始人的平均年龄——37 岁。四人除了薛淡外,全是 70 后。 这个项目是拓词的 CTO 提出的,他此前一直在做与 E-Learing 相关的工作,开始投身开发拓词的时候已经有十年的编程功底。还有一位原是一名中学老师,教了十几年书,对中国教育模式非常熟悉,也深恶痛绝。再加上一位 70 后资深程序员,共同孵化出了今天的拓词。
如果把拓词团队的历史编成故事,那么这定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 刚开始的两年,四位创始人全是兼职状态参与的。当时的薛淡正在找项目,想创业,与另外三位同为驴友的创始人偶遇之后,一拍即合。2009 年,四人分析了一下整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认定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必然趋势,基于四人各自的经历,发现比较擅长”搞学习“。 薛淡打趣道:“主要是因为我不会写程序,也不会写词库,所以只能做 CEO,做做产品。” 从未有过产品经验的薛淡从零开始,但因为工作原因,他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两头兼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两边都觉得做不好,我本身也属于很苛刻的人。结果到了 2011 年 6、7 月份,我们的用户无意间出现了一次小爆发,也就是说我们也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于是就辞职了。“ 那时,薛淡的儿子就快出生。 刚想创业的时候,薛淡和他的技术搭档甚至考虑过去炸薯片,或者去开餐馆。但炸薯片不靠谱,开餐馆前期投入又太大,遂放弃。开始做托词时,整个团队只有十万的启动资金。 2011 年 8 月,是拓词正式出生的时间,之前都处在孕育阶段。直到 2012 年拿到徐小平的投资之后四人才有薪水,此前的七八个月里是完全没有收入的。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十年以前,薛淡看了徐小平的《图穷对话录》,才决定不去考研。这件事情后来被徐小平得知,于是他在 2012 年再版这本书的时候,把薛淡和拓词的故事写在了前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