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 :认知模式
前言 最近休息了一段时间,越安静,越感觉需要总结一下自己。 26岁了,几次经历曲折但所幸还健在。 有些是花钱买教训,有些是跌到底谷绝望后的感悟。走过路过的每个重要时刻,对我的人生都是一次重大影响。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认知模式 题图:出自星爷电影《喜剧之王》 佛日:可说 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位哥们,在工作流程、产品动手能力上正规严谨,做的相当漂亮。但,他负责的产品就是不出彩。抛开公司内耗、团队能力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产品经理自己。 圈内朋友常说:一个产品经理怎么样,那么他的产品就怎么样。你可以说是这个产品经理了解人性需求,产品修行高,产品有品位等等,我在这里统称这种能力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即通过多次经历成长后形成的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而它,就是你的全部价值。 聊自我修养,就好比问妹子底裤是什么颜色,一阵羞射。。。大多数同学熬过来后很不愿意去分享这些感悟,苦逼的岁月熬过来不容易,学会的心法怎可轻易告诉别人。故而某些人是一辈子都学不会。 有的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有的担心自己思维漏洞被人钻空子,哪天被置于死地。所以,自我修养的思维一般不可说。 我还年轻,正是经历各种苦逼的时候,我不担心有啥损失。我信佛,信互联网,怀着感恩之心,我愿意将我的成长过程写出来,与各位同学分享,思维碰撞。 从今天开始,我将推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文章,共4篇:认知模式、方法论、眼界、个人知识体系。修养不够认知错误处,欢迎批评指正。 认知模式 人生总会遇到几个影响你的人,而我就是在遇到现在的哥们LY的时候,才定义了认知模式的概念,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模式。 从表层入手 定义:从表层入手,通过关注人性与生活现象获得感知,发现规律,然后认清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去解读其他现象。 优势:以此及彼,快速通过已知模型(熟悉的人物、东西、事物或者现象)解读、认知、构建另一个东西。(可理解为打造产品的过程) 劣势:对已认知的模型难以升华到理论,并去解读更加复杂的模型。(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模型了,深度复制模型就很难被认知理解了) 产品应用:生活中的商业形态有集市、专卖店、旗舰店,淘宝系中就依照这个模型建立了线上的淘宝集市、天猫(专卖店、专营店、旗舰店)、微信对讲机 从里层入手 定义:从里层入手,通过关注大量数据与理论获得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推算出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去控制即将发生的现象。 优势:擅长推算和演练即将发生的现象,以能控制此现象为目的。 劣势:完全通过数据感知建立的模型,不能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Google+ Circle圈子、Path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不够接地气,忽略了社交常识现象) 产品应用: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分析几十年交易数据,推算出自动交易软件,并以此获利。 模式比较: 1、从表层入手,更加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认知过程: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模型,然后用基础模型去认识其他相似的东西。认知熟练后,就可以拆解基础模型,组装后形成新的复杂模型,再去认知相似的东西。后面组装,拆解模型,甚至依靠数据模型形成新的模型。而且表层入手的组装、拆解过程,不一定需要数据支持的。表层入手形成的模型为形象化实体模型,从生活中来。 从里层入手,更加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认知过程和表层入手类似,也会有模型的组装、拆解,甚至升华。但其基础模型为数据化模型,从数据中来。 2、表层入手认知模式,在基础模型升华过程中也会用到数据支撑形成非常规的实体模型。里层入手认知模式,在实际应用到生活和人层面的时候,更多考虑模型接地气,也会加入生活化实体模型。所以,两种认知模式之间需要渗透合作,懂一点对方的认知模式,才能走的更远。Google工程师都会玩吧,也是对表层入手认知的补充。 3、从成功产品打造者的人选来看,前者比后者更加适合做产品经理。当然,还是不要忘记补充点后者的认知模式。 再发散一下,苹果就好比从表层入手,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以人体本能和洞察人性做产品,但在推荐应用上也使用了数据模型推荐应用;Google就好比从里层入手,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以技术和算法做产品,在搜索结果上也正在加入情感智能,聪明理解给出搜索结果。 后记 我的认知模式就是从表层入手,但我现在也在加强数据模型知识。LY的认知模式就是从里层入手,但他现在也在加强生活与人性常识认知,去建立更多的实体化模型。SO,互补的认知模式,让我和LY成了好基友。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认知模式中的某个极端时,请注意,此刻危险了。停下来,渗透一下另一种认知模式吧。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