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佛山站长网 (https://www.07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创业热点 > 经验 > 正文

【小败局】要命的规模成长陷阱

发布时间:2013-04-18 20:19:31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站长网
导读:本文的主角戴坤就被规模化成长的幻影欺骗过,他所掌舵的会易佳2012年遭遇了资金链危机,一度发不出工资,员工人数也从60余人裁减至12人。

当一个创业公司拿到融资,不管是天使轮还是其他轮次,这意味着它有了“奔跑”的资本。此时,大部分创始人都会狂喜,以为公司规模成长的机会来了,于是,开新的分公司,加人冲业绩规模,甚至不惜亏损个三五年,结果到头来发现,那只是规模成长的幻影,规模成长的模式并不成立,资金链的断裂则成为致命一击。

本文的主角戴坤就被规模化成长的幻影欺骗过,他所掌舵的会易佳2012年遭遇了资金链危机,一度发不出工资,员工人数也从60余人裁减至12人。“刚好在我小孩出生的前后,我的公司面临动荡不安,你会生活不稳定,会有大量的逼债者和讨债者来找你,也给家人带来的痛苦。”戴坤说。

会易佳创始人戴坤

会易佳是一家会务公司。会务公司的营收是由一个个项目收入叠加而成,一个会议就是一个项目。这种模式比拼的就是客户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戴坤想把它规模化,他选择的路径是在各地开分公司,然后不断地培训出“能力相当”的一群销售去拓展客户,可惜他光顾着往前冲,却没有人帮他去精算一个个项目的成本,到头来,规模看似冲得很大(近1800万元),但那又如何?靠人堆出来的亏损的业绩,完全不可持续。

“你不是随便招一个人进来之后,复制三个月,就能成为一个戴坤,有的复制了三年都成不了我。所以,这就面临着招进来的人不能按照你预想的来实现业务翻倍。而如果人不行了,你的非标准化的业务也就不行了,这就是2B的生意。”

“公司帐上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只想到好的,没想到坏的,想着冲上去就行了,然后拼命鼓劲,业务量不够,就加人。”戴坤这样对I黑马解释了自己当初的冒进,语气中流露着叹息和自责。

“还好现在这些已经过去了”,刚从小败局中解脱的戴坤又向创业的“刀山”行去。正如天使投资人雷军所言,只有死过三次的公司,才算真正成功,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以下为会易佳创始人戴坤对i黑马的口述。

我是2003年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后尝试创业,开一个小饭馆。2005年失败后我就来到了广州,于2007年创立了会易佳,现在差不多六年了。

我们的业务全部以线下预订为主,实际上就是中间行业,类似携程,它订的是房,我订的是会场,都是赚差价。只不过携程更标准化一些,我们对人的依赖更大一些,而且不可控制因素蛮多。

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发展,(我)在会务这个行业也有了一定基础了。2008年,我们拿到了一笔几十万元的投资,2010年我们又拿了两百多万元的天使投资。我就想把规模做得更大,把量冲上去。之所以想把量冲上去,是因为我们公司的模式就是,一头是酒店,一头是企业客户。这种模式不需要太长的周期,而且它的频率会比较密。

而公司帐上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只想到好的,没想到坏的,想着冲上去就行了,然后拼命鼓劲,业务量不够,就加人。

差不多是2011年年底,公司的泡沫达到了最大,员工人数一度达到了60多人,并计划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公室。为什么说是泡沫呢?公司看起来人很多,场面大,营业额一年也能做到一千八百多万,毛利润大概是15%到20%,但最终是不赚钱的,一直在亏损。

2011年年初,我想办一个所谓的经济型连锁会场,随后就租了一个11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而这就是我失败的开始。

最苦的时候2012年8月,因为之前发展太快了,很多供应商的款付不出,员工工资也发不出,随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我就像被打入了水底,一棍子打进去之后,再也出不来了,然后就只有彻底转型了。

那时候,我每天面都对钱的压力,可能这个月帐上的钱又少了,又付不出去款了,或者是每天被供应商追着跑。有时候员工的奖金该发的发不出,公司面临很尴尬的状态。所以说,不赚钱,是一个创业者的最大耻辱。先赚钱,活得好,再谈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时也通过同学去找一些渠道来融资,但我最后意识到,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基本上没有。公司每个月都是要现金周转,一旦你遇到了“资金”断顿,付不出钱,就会面临着各种危机。

2012年8月,公司完全转不动了。原来公司还有些业务,随着公司发展的前景变坏,人心也变了,团队也散了,整个公司面临崩盘。因为走一个,就会带走一些客户,人心慌慌的,大家都在想,公司明天是不是就关门了。假如人不走的话,我们业务还是能正常周转的,并且有可能熬过那个困难期,不会像现在压缩这么大的规模。

从2012年8月份开始,公司决定彻底转型,把绝大部分员工都解散掉了,只保留了软件开发和大客户部两个部门,留下不到12人。

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考虑把做大的方向再做强,我们一直都做2B领域的会务,(现在)几十人的小型会议基本不会去拓展,有我们就做一下,没有也不强求,主要维系一下原来的老客户,重点关注一百人以上的会议。大客户来,就有现金流和利润,就变成一个赚钱的公司,一个月净利润大概几万块钱,基本上能够保证公司正常的运转。现在我们也在做2C的转型,新的产品大概5月底就会出来。

关于失败的反思:

2B(注:to business对企业)的生意不是不好做,而是说你以什么方式做,我可能是以错误的方式在做。我一直想把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但是发现这个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做会务服务行业的,从预订到跟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到谈单,再到最后的成交和维护客户关系,整个过程全部都是依靠社交和老板的个人能力。跟客户交易的整个环节,包括谈判、选场地及最后成交,也都极具个人化的过程。

客户不是因为你的产品去成交,而是因为你个人的谈判能力和专业度才去成交。比如说,我个人跑过广州80%的酒店,换任何一个人去做,这都没办法复制。又比如,我给酒店打一个电话,对方可能就会给我一个很低的价格,这首先是依靠品牌,第二是依靠你个人的声望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这都很难复制。

我们的业务刚开始是正常拓展,然后慢慢的人员扩张和培训。但你不是随便招一个人进来之后,复制三个月,就能成为一个戴坤,有的复制了三年都成不了我。所以,这就面临着招进来的人不能按照你预想的来实现业务翻倍。而如果人不行了,你的非标准化的业务也就不行了,这就是2B的生意。

(编辑:佛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